2020年房地产、互联网、银行、汽车及医药企业社会责任榜解读

2021-07-30 21:42:22  来源: 腾讯网  编辑:zgjrzk  

  为深入分析不同行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从行业规模、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行业的社会责任敏感性三个维度,选择部分行业进行跟踪观察。(南方周末记者 冯飞/图)

  为深入分析不同行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从行业规模、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行业的社会责任敏感性三个维度,选择部分行业进行跟踪观察。2020年行业榜单继续跟踪调研房地产、互联网、银行和汽车四个行业的TOP50企业,同时新增医药行业,对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医药制造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进行调研。

  行业榜单的调研指标在沿袭总榜单责任治理、经济责任、公平运营、产品与消费者、环境责任、员工责任和公益慈善七大维度的基础上,根据行业特征对二级指标和指标权重进行了调整,以便更好衡量它们的行业特色社会责任议题。

  房地产:社会责任整体表现有提升,精细化管理仍需加强

  房地产行业已进入“向管理要红利”时代。在“房住不炒”主基调下,政府不断加强供给端调控,制定发布了严控房地产企业债务增长的“三道红线”,控制土地供应的“两集中”政策等,调控并引导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气候变化、消费者权益、员工安全等议题,加上全球蔓延的疫情,越发考验管理者的视野和应对能力。

  2020年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榜上榜企业平均得分为50.71分,较上年提升8分;及格线以上18家,较上年增加12家,整体责任表现和ESG数据披露质量都有较大提升。

  (梁淑怡/图)

  1.利润增幅放缓,内控力度加强

  202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608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销售额173613亿元,增长8.7%。尽管受疫情影响,房地产行业销售额、销售面积仍保持了一定增长,但房地产企业的净利润出现下滑。本次调研中,上榜房地产企业营业收入平均增长率为15.5%,平均净利润增长率则跌至-1.8%,比上年下降35个百分点。其中,26家企业利润出现负增长,“增收不增利”的现象加剧。

  在纳税和促进就业方面,上榜房地产企业纳税总额超过3435亿元,较上年3614亿元略有下降。雇佣员工总数超过150万,比上年增加6万人,但有42%的企业雇佣员工总数减少,部分企业声称是由于疫情影响、去杠杆压力,对组织机构进行调整。

  依靠土地红利、金融红利的赚钱模式在改变,练好“内功”成为房地产企业的紧迫课题。调研发现,上榜企业逐步加强合规管理建设,100%的企业建立了合规管理体系,78%的企业制定针对管理层、员工或供应链的反腐败制度,90%的企业面向内部员工和供应商开展合规培训,多家房地产企业自查、曝光了内部腐败事件。

  2.绿色建造成趋势,降碳行动刚起步

  2020年7月,住建部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要求到2022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70%,装配化建造方式占比稳步提升。上榜房地产企业中,80%的企业开展了绿色建筑认证,78%的企业实施装配式建造。企业参与绿色建筑认证的标准包括中国绿色建筑标准、美国LEED标准等。万科A、中海地产、世茂、保利发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恒大集团等5家企业绿色建筑认证面积数超过5000万平方米。

  绿色金融也是加速绿色建筑发展的催化剂。本次调研中,有20%的房地产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或可持续发展债券,用于发展绿色建筑、绿色物业、保障性住房等项目。其中龙湖地产有限公司行动最早,于2017年发行3只总额40.4亿元人民币的绿色债券。

  发展绿色项目的同时,企业自身绿色运营也日渐受重视。调研期内,80%的企业开展了碳盘查,披露温室气体排放量,比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16%的企业采用专业工具分析气候变化相关问题并制定策略。

  然而,房地产行业降碳行动仍有待进一步落地。上榜企业中,仅5家企业制定了明确的、可量化的降碳目标,1家企业承诺碳中和的具体时限(远洋集团承诺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企业百万营收碳排放强度平均值较2019年上升7%,运营排放有所增加。在供应链(范围3)碳排放方面,尽管74%的房地产企业声称制定了绿色采购制度或举措,但几乎没有企业追踪供应链的排放。

  (梁淑怡/图)

  3.多维度产品创新,消费者责任负面事件频发

  好产品、好服务才能赢得市场。本次调研中,86%的企业在研发、设计、施工、营销等环节应用创新技术或工艺,如BIM、装配式建造、3D打印等;52%的企业推出了养老、健康、科技等不同特色的创新产品。

  在房地产企业以差异化产品攻占市场的同时,质量安全问题仍频繁曝光。调研期内,72%的企业因虚假宣传、质量问题被媒体曝光或监管处罚;66%的企业(或其子公司)因为销售、施工或资质不合规被罚款;50%企业所属项目发生业主维权事件。

  4.公益迈向专业化,董事会ESG治理能力待提升

  近年来,房地产企业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方式、面向对象更加多元。调研显示,54%的房地产企业建立了公益基金会/基金,80%的企业持续开展公益项目,其中,24%的企业拥有3个以上可持续公益项目。调研房地产企业慈善投入总额超过90亿元,平均每万元营收捐赠额为15元。

  责任治理方面,48%的企业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或ESG工作委员会/工作组,声称将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反腐败、弱势群体帮扶等议题纳入公司战略,但仅9%的企业制定了应对上述问题的专项规划。

  5.未来发展建议

  房地产行业规模大,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重大,建议房地产企业:一是提升董事会ESG治理专业能力,制定确切的目标提升公司ESG绩效表现;二是与上下游企业一起突破绿色转型瓶颈,如供应链碳管理、绿色技术/绿色材料市场推广等;三是加强负责任营销和产品质量管理,针对虚假宣传、捆绑销售、装修质量等行业投诉高发领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治。

  互联网:行业持续增长,对自身社会影响认知和管理不足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从年初的64.5%上升至年末的70.4%。互联网已然成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互联网企业在经济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2020年互联网科技企业社会责任榜上榜企业平均得分为44.85分(百分制),较上年提高了9.14分;其中,有9家企业的得分达到“及格”以上水平。

  (梁淑怡/图)

  1.抵御疫情影响,行业规模持续增长

  2020年,互联网科技企业在抵御新冠肺炎疫情、全面复工复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除共享出行领域受疫情影响严重外,其他主要互联网应用领域的经济规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如网络音视频市场规模同比增长44%,电子商务规模同比增长4.5%,网络医疗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8.6%。上榜企业中,有32家企业的利润实现了正增长,其中20家企业的利润增幅超过了50%。在研发创新领域,互联网科技企业普遍重视研发投入。上榜企业中,有38家企业专门披露(或在媒体上公开)了研发投入情况,其中有18家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超过营业收入的10%。在稳就业方面,68%的上榜企业在职员工数有所增加。调研企业在直接经济创造和间接经济贡献方面的表现均有所提升。

  2.社会责任缺失事件频发,责任治理水平亟须提升

  调研期内,上榜企业中有48%的企业发生了一起或多起负面事件。这些负面事件既有违法违规事件,如贪腐、不正当竞争、侵犯消费者权益等,也有违背公序良俗、平台管理失范的责任缺失事件,如平台内容低俗、广告传递的价值观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要求等。互联网科技企业影响范围广泛,社会责任缺失事件频发,使得行业整体的负面舆情居高不下。

  互联网科技企业提升社会责任管理水平,一方面需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切实落实合规管理制度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对自身的社会影响有系统深入的认识,在守法合规的基础上,前置对企业可能产生的负面社会影响的识别和管理。在上榜企业中,48%的企业没有识别和管理自身社会影响的政策举措,或者对自身影响的认识十分模糊。

  好的方面是,调研期内,互联网科技企业对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开始大幅提升,突出表现在社会责任工作组织体系搭建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上。以组织体系搭建为例,上榜企业中,有42家企业建立了不同层级的社会责任工作组织体系,其中有6家企业明确建立了社会责任工作部门,有3家企业在董事会层面设立了CSR/ESG委员会。

  (梁淑怡/图)

  3.重新认识环境影响,更好助力碳中和目标

  在固有印象中,环境影响似乎并不是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关键社会责任议题。在本次评价的企业中,60%的上榜企业没有披露办公用水、用电数据。

  伴随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基建产业的发展,互联网科技企业的电能需求逐渐增加,电力成为互联网科技企业的重要运营成本和碳排放来源,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成为互联网企业减排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本次调研的企业中,除了蚂蚁金服公开承诺到2025年将“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占比提升至30%”外,其他企业尚未对此作出公开、明确承诺,且目前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较低,如调研企业中表现较好的百度集团数据中心2020年签约风电量和光伏发电量仅占百度全年用电的8.56%。在碳中和目标和规划方面,截至2021年7月,评价企业中只有百度、蚂蚁集团、京东物流作出了相关承诺。

  4.管理层多元化表现较好,员工志愿活动活跃

  在管理层多元化方面,互联网企业有较好表现。上榜企业中,70%的企业披露了董事会及高管层的履历和性别信息,其中女性高管占比平均值为24.07%,有11家企业的女性高管占比大于30%。与2019年相似,互联网企业在公益方面的表现仍然较为活跃,这体现在搭建公益组织体系、开展员工志愿服务活动以及公益捐赠等方面。上榜企业中,60%的企业建立了专项公益基金或企业公益基金会,74%的企业开展了企业公益项目及公益捐赠。

  5.未来发展建议

  面对日趋严格的监管要求和公众对行业规范发展的期望,互联网企业需要继续提升社会责任管理水平,承担与自身影响力相适应的社会责任。一是要继续深化对自身社会影响的认识和管理,特别是具有“公共属性”的互联网平台企业;二是增强对特定社会议题的关注,发挥企业优势,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如加大对当前碳中和政策的研究,加强推动消除数字鸿沟的举措;三是提升社会责任沟通水平,开展良好的利益相关方沟通实践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银行:金融强监管下更加重视经济社会综合价值创造能力

  2020年,银行业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在支持实体经济平稳发展,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20年银行业社会责任榜上榜企业平均得分为50.5分(百分制),比上年提升7.2分,有11家银行达到及格分数。

  (梁淑怡/图)

  1.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发展,自身经营稳健性提高

  银行业在支持国民经济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恢复正常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年累计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在上榜银行中,34%的银行业普惠贷款余额超千亿,每家银行平均覆盖22万中小企业贷款客户,普惠贷款余额占总贷款比例达12%。在服务个人消费者方面,64%的银行披露客户满意度调查情况,94%的银行积极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

  调研期内,银行业利润同比有所下滑。上榜银行中,46%的银行利润增长率为负数,56%的银行所缴税费比上年减少。但银行整体经营情况良好,上榜银行中,40%的银行净资产增长率超10%,平均不良贷款率下降0.1%,平均拨备覆盖率提升3.05%,平均资本充足率提升0.43%。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数据,是银行最本质、最核心、最关键的生产要素。上榜银行中,90%的银行披露了消费者保护制度和隐私保护制度,80%的银行依据行业规范制定数据保护制度,并建立相应的风险监测机制。

  2.金融强监管持续发力,违法违规事件频发

  2020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修订,银行业“严监管”已步入常态化,对各家银行的合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研期内,上榜银行均详细披露了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80%的银行披露反腐败与反商业贿赂举措与制度。但就在常态化的“严监管”和各家银行不断加强自身风险管理控制的同时,根据银保监会网站披露的信息,2020年针对银行开具1114张罚单,罚款金额较上年上升26%,达11亿元人民币,上榜银行共计被处罚573次,超1000万的罚单有12张。同时,根据法院和纪委检察机关的通报,上榜银行共发生19起贪污受贿案件。

  (梁淑怡/图)3.布局绿色银行,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2020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方案》,将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纳入绿色金融业绩的考核中,并将绿色金融业绩评价结果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上榜银行中,60%的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百亿,54%的银行披露了完善的绿色信贷组织架构,20%的银行加入赤道银行原则,64%的银行为发展绿色信贷配置各类型资源。

  上榜银行不仅在资产端助力“碳中和”,自身运营也积极向绿色银行转型。调研期内,86%的银行制定了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90%的银行披露了绿色运营举措,48%的银行披露了自身碳排放情况,但仅有8%的银行提出了净零排放承诺。

  4.助力社会和谐发展,公益模式需优化提升

  上榜银行在员工福利、员工成长方面投入较大。据统计,上榜银行均建立了完整的员工培训发展计划,62%的银行全年人均培训时间超过20小时,82%的银行人均培训经费投入超过5千元;上榜银行员工人均福利费达2.1万元。

  在助力三农发展方面,上榜银行中,50%的银行涉农贷款余额超百亿,相较于2019年,涉农贷款超百亿的银行数量增长了20%。此外,银行业在社会公益方面也投入巨大,上榜银行中,72%的银行公益慈善投入超1000万,相较于2019年,平均捐款额增长71%。在公益管理方面,仅有26%的银行搭建了公益基金或基金会,30%的银行开展多个可持续的公益项目,并定期评估跟踪。

  5.信息披露情况良好,仍需强化责任管理

  相比其他行业,银行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起步更早、披露更全。上榜银行中,连续10年发布社会责任或可持续发展报告的银行占40%,仅有8%的银行未发布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但也都在年报或官网中有披露相关信息。另一方面,银行业在社会责任管理方面有所提升,但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52%的银行制定了社会责任专项规划,62%的银行设立社会责任相关岗位,50%的银行制定了社会责任专项管理制度。

  6.未来发展建议

  银行业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人民美好生活影响重大。为进一步促进银行业可持续发展,建议如下:一是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理念在内控建设中的作用,利用金融科技强化风险管控能力;二是建立严格的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扭转合规管理“重制度建设轻落实执行”的现状;三是认真研究自身环境影响,切实发挥金融作用,助力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汽车:行业转型压力大,对新兴社会责任议题关注不足

  2020年,在一系列促进汽车消费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汽车行业总体保持稳定。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22.5万辆和2531.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0%和1.9%,汽车年产销量连续12年全球第一。

  2020年汽车企业社会责任调研聚焦整车企业、品牌车企以及造车“新势力”,在满分100分的情况下,上榜企业的平均分为40.13分,比2019年平均得分提高2.13分;其中60分以上的企业有6家,70分以上企业2家。由于本年度调研增加了研发创新及应对气候变化等指标,并对调研对象进行了微调,榜单前十名企业变化较大。

  (梁淑怡/图)

  1.低碳转型压力大,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创新高

  交通运输行业是全球第二大碳排放源。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消费市场,有效控制汽车行业碳排放总量,对我国落实“3060”双碳目标尤为重要。2020年10月,由工信部指导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指出,我国汽车产业碳排放将于2028年左右先于国家碳减排承诺提前达峰,至2035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下降20%以上。

  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国内外汽车企业积极行动,进一步强化碳管理,纷纷做出碳达峰与碳中和承诺,如奔驰计划2039年实现碳中和、通用2040年完成碳中和、大众2050年实现碳中和、日产2050年整个集团的企业运营和产品生命周期实现碳中和、宝马2060年实现碳中和;国内车企中,比亚迪(002594)宣布正式启动企业碳中和规划研究,长城汽车(02333)等也在碳中和目标下调整企业战略举措。此外,博世集团、大陆集团等零部件供应商也制定了脱碳计划。

  上榜企业中,56.1%的企业已经识别气候变化风险,并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部分企业制定了“碳中和路线图”;58.5%的企业结合智能化向绿色制造转型,积极创建绿色工厂;34.1%的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积极使用新能源。另一方面,汽车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仍面临较大挑战,调研期内,9.8%的调研企业发生了破坏生态环境的负面事件,7.3%的调研企业单位产值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19年有所上升。

  推广新能源汽车是交通减排的重要途径。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创历史新高,产销分别完成136.6万辆和136.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5%和10.9%。

  上榜企业中,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传统车企中,上汽集团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2万,位居国内第一;比亚迪、广汽、吉利、长城汽车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达到18.97万、7.77万、6.8万和5.7万。此外,2020年,特斯拉、蔚来(NIO.N)、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分别交付约14.8万辆(中国区销量)、4.37万辆、3.26万辆和2.7万辆新车。

  2.经济表现继续承压,研发投入两极分化

  自2018年以来,中国汽车销量连续第三年出现下滑,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汽车企业经济表现继续承压。上榜企业中,2020年净利润实现正增长的企业占53.8%,营业收入和利润双增长的企业仅占43.9%。蔚来、理想、小鹏等造车“新势力”虽然销量和营业收入大幅增长,但仍处于净亏损状态。

  在研发投入方面,蔚来、理想、小鹏等造车“新势力”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较高,分别达到15.3%、11.62%和29.52%。传统车企中两极分化严重,其中上汽集团2020年研发投入达149.67亿元,远超排在第二名的比亚迪,但研发投入占比较低,为2.07%。

  (梁淑怡/图)

  3.供应链管理传统挑战和新兴问题并存

  受全球贸易形势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汽车产业链的安全、可持续等传统社会责任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2021年两会期间,上汽、长安、广汽、奇瑞等企业代表分别围绕汽车芯片、关键零部件产业链建设、供应链安全、供应链自主可控提出了相关提案和建议。

  在碳减排方面,由于汽车企业产业链长、使用周期长,汽车企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包括了原材料生产、零部件生产、整车生产、使用和报废等环节,全生命周期碳核算复杂,碳减排的路径复杂,挑战较大。

  此外,伴随新能源汽车推广和普及,退役电池回收成为汽车企业面临的新的社会责任议题。2018年,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汽车生产企业应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调研车企中在退役电池回收和再利用方面的举措相对较少。

  上榜企业中,46.3%的企业建立了完善的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体系,41.5%的企业有明确的绿色采购措施,26.8%的企业在调研期内对供应商开展了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培训。此外,上榜企业开始重视供应链本地化,29.3%的企业披露了本地化供货商数量或比例。

  4.重视员工责任与公益慈善,责任管理水平待提升

  作为传统制造型产业,汽车企业一直较为重视员工安全健康与员工发展。100%的上榜企业均建立了完善的职业安全管理体系,90%的企业在2020年人均福利费超过千元。在员工发展方面,85%的企业全年人均培训费超过千元,四分之一的企业女性高管比例超过20%。

  汽车企业长期较为重视社区参与和公益慈善。上榜企业中,31.7%的企业在2020年公益捐赠超过千万元,46.3%的企业开展了员工志愿服务活动,70.7%的企业拥有多个品牌公益项目。

  相比其他行业,汽车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上榜企业中,仅有29.3%的企业建立了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委员会,26.8%的企业有明确的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仅有53.7%的调研企业发布独立的年度社会责任报告。

  5.未来发展建议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汽车行业产业链条长,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大。在行业整体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建议汽车企业开展以下工作:一是提升社会责任治理水平,将社会责任纳入董事会及公司高层的议事范围;二是加大对行业新兴社会责任议题的关注与研究;三是加强对碳减排工作的重视与管理,尽快探索全生命周期碳盘查的标准,创新供应链低碳转型的有效路径。

  医药:重视公众健康责任,行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需提升

  为系统评价我国医药制造上市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深入分析医药制造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存在的问题,提升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实践水平。本次共调研210家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医药制造企业,上榜企业平均得分为44.86分(百分制),其中60分以上的企业有18家,70分以上8家。

  (梁淑怡/图)

  1.业绩喜忧参半,行业分化加速

  据统计,上榜企业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0,922.3亿元,同比增速为4.2%;归母净利润为1,343.3亿元,同比增速为45.7%。医药制造业业绩持续回暖,利润端明显优于营收端。

  随着集采政策的深入和疫情的持续影响,医药制造业的整体业绩持续向好,但细分行业却喜忧参半。从细分子行业来看,医疗器械板块是2020年里增速最高的子行业,营收增速达59.3%、净利润增速达128.5%,疫情相关产品(如防护耗材及呼吸机、监护仪、CT等医疗设备)在抗疫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作用性,带动医疗器械板块整体业绩实现高速增长。另一方面,2020年两轮全国药品集采的价格下降幅度分别为53%、70%,从而导致化学制剂、中药子行业营业收入增速不佳,化药营收增速仅为1.2%,中药营收增速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6.6%。

  2.销售费用居高不下,守法合规意识仍需提升

  长期以来,医药行业销售费用比例过高成为“顽疾”。在国家加强监管和带量采购的影响下,医药企业2020年总销售费用略有下降,但平均销售费用依然高达32.1亿元。在上榜企业中,2020年销售费用超过10亿元的有43家;近一半企业销售费用同比增加,5家企业销售费用增长率超过100%。从销售费用占营收比重来看,超三成企业销售费用率超过30%,近一成企业销售费用率在50%以上。

  2020年底,国家医保局发布《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的操作规范(2020版)》及《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级的裁量基准(2020版)》,药企只要行贿1万元或者接受虚开发票超过10万元都将进入黑名单。反腐败和反商业贿赂成为医药企业的重要议题。调研期内,44%的上榜企业未进行守法合规培训;10家企业被媒体曝光了共计16起虚开发票、行贿等事件。

  3.质量问题屡有发生,研发创新投入相对不足

  药械的质量与安全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障药械质量安全是医药制造企业最本质,也是最重要的责任。从调研结果来看,上榜企业均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和相关制度,其中75%的企业获得GMP、GSP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等认证。然而,调研期内仍有16家企业(包含其分子公司)因产品质量不合格被监管机构处罚,其中,上海医药在2020年内发生7起抽检不合格、未按规定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事件。

  相较于质量管理体系,药物警戒体系和药械召回制度还有待健全。开展药物警戒管理和不良反应监测的企业占62%,其中建立药物警戒体系的企业仅有36%;建立药械召回制度及应急预案的企业也不足一半。

  创新是生产出更有效、更安全、更适合患者需要的新产品的必然要求。调研显示,超八成企业建立了独立的研发中心,平均新增授权专利数量达50.5件;与3000多亿元的销售费用规模对比,研发费用的投入规模偏小,合计研发费用528.9亿元,占营收比重4.8%;研发费用率超过10%的企业仅占26%。

  4.EHS管理普及度高,“低碳化”任重道远

  医药制造业品种多、生产工艺复杂、“三废”排放量大、成分复杂,存在较高的环境污染、职业病和安全事故风险。上榜企业中,超九成企业披露了环境、健康与安全(EHS)管理的相关制度和举措,其中42家企业同时获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在低碳转型方面,只有37%的企业披露了其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举措,其中有10家企业制定了明确的碳达峰行动方案和路线图。在数据披露方面,四成企业披露了其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上榜企业中,只有13家企业的万元营收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同比降低,平均减排比例为10.5%。

  5.公益活动表现积极,药品可及性须提高

  调研显示,上榜企业公益捐赠投入总额超22.1亿元,其中公益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1%企业有9家。越来越多的企业公益投入不局限于捐款捐物,95%以上企业开展了非捐赠项目,四成企业持续开展三个以上的公益项目,并对项目效果进行跟踪评价。

  药品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基层药品可及性是医药企业需积极履行的社区责任,但仅有不到六成企业披露了提高基层及边远地区医疗可及性的做法,38%企业开展了合理用药宣传。

  6.信息披露逐步完善,责任管理水平亟待提升

  所有上榜企业都通过社会责任报告、年报和官网等渠道披露其社会责任管理和实践内容,其中七成企业发布了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然而,只有不到一半的企业建立了社会责任组织体系;制定社会责任专项制度和规划、开展社会责任专题培训的企业不足20家;责任治理维度平均得分仅有3.8分(满分15分)。

  7.未来发展建议

  医药制造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尚处于起步阶段,较利益相关方的期望还存在较大差距。未来,建议医药企业开展如下工作:一是增强企业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意识,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制定企业社会责任目标和实施计划;二是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药物警戒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从药物研发到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监测,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三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制定具有雄心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并披露每年计划落实情况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等。

  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


腾讯网
中国金融智库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投稿启示 - 法律声明 - 免责条款 - 隐私保护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http://www.zgjrzk.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2005133号
版权所有:中国金融智库 sitemap
中国金融智库法律顾问:海勤律师事务所 王勇 合伙人 律师
中国金融智库 电话:8610-56225227/28/29/30 传真:010-5101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