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银行家宋汉章曾三次对政坛大佬说不,第一是对陈其美,第二次是对袁段,第三次是对蒋介石。这里说说第二次。
清廷覆亡之后,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的款项不断为北洋政府挪用,继而发生挤兑风潮。
1916年5月12日,袁总统遂通令全国中、交两行暂停兑现付现并禁止提取现款,两行现金准备一律封存,由此酿成近代金融史上的“京钞风潮”。
在此风潮中,不仅中、交两行岌岌可危,整个中国银行业都有被毁于一旦的危险。
与在沪中行股东秘密商议后,宋汉章表示坚不执行。
据时任副经理的张嘉回忆:在接到电令后,大家都认为,“如遵照命令执行,则中国之银行将从此信用扫地,永无恢复之望”;
而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所存现金准备等,能够应付数日兑现付存之需,“即使不敷兑现与提取,尚有其他资产可以抵押变现,提供兑现付存准备。”
之后,宋汉章对外发布通告:上海分行所有钞票仍照旧章办理,一律照常兑现;所有到期存款,一律照付现金。
期间,上海分行还刊登广告:
“本行照常营业,上海钞票一律收兑。近闻各小钱庄折价贴水,使吾商民无故吃亏,望各持票人于本行营业时间迳至本行兑现,勿自惊扰。
惟捕房以人数拥挤,恐乱秩序,派警弹压,致来行兑现诸君行动不能自由,至为抱歉,惟祈鉴原。”
上海分行的态度坦然镇定,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
从5月12日开始,预料之中的挤兑风潮果然出现,大批客户涌到三马路(今汉口路)上的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一时间人山人海。
很多人“争先恐后,撞门攀窗,几乎不顾生死”,而其手中所持者,“不过一元或五元钞票数张,或二三百元存单一张”。
13日由于是星期六,银行下午本不上班,但为了维持信用,宋汉章决定延长办公时间,下午照常开门兑现,以安定人心。
在此消息之下,挤兑的人数由前一日的数千人迅速下降为四五百人。14日,挤兑人数更是减至百余人,风潮基本平息。
在当时的形势下,宋汉章这样做不但有经济风险,同时还有政治风险乃至人身方面的危险。因为按北京政府国务院正式发布的“停兑令”,其中就规定:
“各省地方,应由各将军、都统、巡按使,凡有该两行分设机关,地方官务即酌拨军警监视该两行,不准私自违令兑现、付现;并严行弹压,禁止滋扰。”
实际上,宋汉章对此也并非毫无担心,当时某营业专员就回忆说:
“宋汉章、张公权(即张嘉)和我们日夜开会,商量应付办法,大家知道袁总统的暗探密布在各处,这次抗令兑现,是把性命提在手里,随时可以发生危险。”
可惜的是,袁总统的惩人术尚未殃及宋汉章,他自己就一命呜呼了。
而本次抗拒“停兑令”的胜利,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银行在国内外的信誉,宋汉章等人也得到了舆论的一致好评。
风潮平息后,上海《新闻报》即发表评论说:
“上海中国银行抗拒停兑之后,前日兑出43万元,昨日兑出15万元,两日以来,舆论翕然,然非资力雄厚兼有胆识者,何能若是!持有上海中国银行钞票者可少安毋躁矣。”
事后,坊间有一首竹枝词立刻传布四方,曰:“中国银行宋汉章,不听袁令抗中央;力将钞票通常兑,博得人间信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