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股东分析:
2022年一季报股东变化:沪股通单季增持1.52亿股,福建省投资开发集团增持1.72亿股。其他大股东基本无变化。2,持股股东数从2月底的27.16万户,反弹到28.22万户1个月内反弹了1.06万户。兴业银行的筹码在一季度应该是有所集中的毕竟去年年底股东人数有32.5万户。主要的增持方沪股通是比较注重价值投资的港资,说明对于兴业投资价值的认可。至于省投集团,也是看好兴业银行这家本土企业才会真金白银增持。
2,营收分析:
2022年一季报营业收入594.03亿,同比增加6.72%。其中,净利息收入377.75亿,同比增速2.44%。非息收入中手续费收入133.16亿,同比增速18.78%。归母净利润275.78亿,同比增速15.62%。更多的数据参考如下表1:
营收数据中主要的看点有3处:净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和营运费用。我们先来看净利息收入。一季报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2.44%,而总资产增速10.37%。这说明一季报的净息差同比是下降的,而且降幅不低大概在16~18bps。对于这一数据我并不感到惊讶,因为兴业银行去年全年的净息差呈现前高后低的特点,其中第一季度最高,可能在2.4%以上,第二第三季度逐季走低,然后在第四季度有一个显著的反弹到2.3%左右。
同比净息差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资产端,由于兴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中对公贷款占比较多,零售贷款中又是按揭占比较多。去年至今,监管多次要求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让利,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这使得对公贷款利率出现明显下降。而按揭贷款的利率相对保持稳定很难对冲对公贷款利率的下降。所以,对于兴业银行的净息差下降属于意料之中的事。
看完同比,我们再看看环比的情况。根据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的利息收入和支出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如下表2所示:
表2
在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季度每日净利息收入环比下降了0.8%。如果假设生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不变,通过总资产均值我们可以推测出生息资产均值的环比增速大约为2%。对应的可以得到1季报的净息差环比去年第四季度下滑了约6bps,其中生息资产的收益率环比下滑了8bps,负债成本下滑了约2bps。资产端的环比下滑可能和去年第四季度资产端收益率的环比上升10bps以上有关系。总体看兴业银行的净息差同比和环比下滑主要是资产结构中对公贷款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较大造成的,而零售资产中也缺乏可以对冲收益率下行的高收益率信用贷款。
兴业银行一季报的亮点是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速18.78%。这个增速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要知道去年一季度兴业银行的手续费增速高达34.25%,在这么高得基数上再一次实现两位数增长非常牛。毕竟一季度面临着股债双杀的不利局面,无论是代销基金,代销理财,代销信托的表现都不好。以财富管理见长的招商银行一季度财富管理手续费负增长11%,整个手续费收入增长只有5.49%,兴业银行的手续费增速远超招行。
从兴业银行官微的新闻稿中可以看到一些端倪。“财富业务实现收入82.82亿元,同比增长24.05%;投行业务实现收入12.79亿元,同比增长26.78%”。财富业务,我的理解是包括产品端和渠道端。由于一季度全市场的财富销售基本都预冷,所以,估计这块收入同比高增长是来自产品端的贡献,估计是理财新产品规模增长和结构变化,以及老产品结清的收益兑现。而投行业务同比高增,我想来自于官微提到的“并购融资、银团融资、资产流转分别同比增长82%、15.13%、15.45%”。
另外,“资金业务把握利率波动机会,实现投资价差收入23.34亿元”,这块也贡献了其他非息保持稳健增长,过去大家都担心兴业表内投资收益的波动性,今年一季度来看,其他银行这块收益有些大幅变化,但兴业倒是稳定。
最后一项需要关注的是营运费用的同比大幅增长。这一点在一季报中做了说明:“科技及客户基础建设相关费用投入加大 ”。这一点在年报的说明会上已经有提到,兴业银行从去年开始加大了对金融科技的投入,未来有一个金融科技万人计划,去年第四季度已经有接近3000名金融科技人才到岗。所以,相应的人员和基础架构的建设费用会增加。
个人理解这一动作类似于5年前招商银行开展的金融科技战略。金融科技代表了未来银行发展的方向之一,很高兴看到兴业银行能够认识到金融科技的重要性,并加大了对此的投入。这种费用支出我认为是有战略价值的投入。
3,资产分析:
2022年一季报总资产88224.5亿,同比去年增速10.37%。资产中贷款总额45060.15亿,同比增速10.86%。存款总额44527.21亿,同比增长8.18%。通过资产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兴业银行的规模增速开始高于行业均值,而且贷款增速和总资产增速基本持平。这说明兴业银行资产结构调整已经基本完成,同业资产和贷款之间的比例已经达到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后期兴业银行将会把更多的精力用户发展而不再需要为资产结构调整花费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数据参考表3:
表3
我认为资产投放也存在两个亮点。
第一点,是贷款总量增长2012亿元,增量在目前披露股份行中是最高的,和兴业去年一季度比,也只略微减少一些,这在一季度股份行信贷增长普遍乏力背景下还是挺出乎我意料的。其中,对公贷款在披露股份行中最高,零售贷款也仅比招行低一些。信贷增长量是很不错。
第二点,是从官微上看到的,新增信贷结构的变化。在受到房地产政策限制下,看得出兴业转型投放新领域的速度还是很快的。从息差变化来看,猜测这背后可能也有一定价格竞争,但希望后续这部分多样化能够给予兴业表内资产一些多元变化。包括,逐步提升零售信贷占比。当然,当前疫情影响下,零售也面临一些风险压力和业务拓展压力,是否能实现,还有待观察。
“从结构上看,对公贷款围绕国家战略导向,加快布局新经济领域,战略新兴产业、基建、制造业等三个行业增量接近1100亿元,在对公贷款增量中占比接近60%;零售信贷多元化增长动能正在形成,非按揭贷款业务较年初增加283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186亿元,占零售贷款比重同比提高2.34个百分点。”“符合人行口径绿色贷款余额5181亿元,较年初增长651亿元,完成全年增量计划的43%”
4,不良分析:
兴业一季报的不良余额508.6亿比年报的487.14亿增加了21.46亿;不良率1.1%和年报持平。不良覆盖率268.89%与年报基本持平,拨贷比2.95%比年报的2.96%下降了1bp。根据不良余额和覆盖率可以推算出贷款减值准备为1367.57亿,比去年末1309.09亿多了58.48亿。
按照去年上半年的信用减值损失数据,贷款减值损失约占64%,所以115.02亿信用减值损失对应的贷款减值损失约为74亿,根据去年上半年的数据推测,一季报收回往年已核销约22亿,所以推测核销约为38亿,得出新生成不良的下限是60亿左右。这一数据和去年上半年的111亿新生成不良基本相当。所以,兴业银行资产质量稳中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当然,如果贷款减值的占比高于预测的64%,那么新生成不良也会对应增加。但是总体量也应该是可控范围内。
5,核充分析:
核心资本充足率9.81%和年报持平,和去年一季报的9.42%相比上升了39个基点。结合10.37%的总资产增速。兴业银行已经连续两个季度表现出资本内生性的迹象。
6,点评: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一季报最大的亮点是手续费收入保持了较高增速,资产投放稳定,且投放结构有新变化,资产质量比去年第四季度有所改善。一季报反映出来的问题包括:净息差的同比和环比都出现一定下滑。
考虑到一季度其他非零售银行增长乏力,某些零售银行有些修饰过度。一季报,兴业在股份行中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给兴业打分76分比去年年报提高2分,手续费持续高增长+1分,资产质量有所改善+1分,内生性增长表现+1分,净息差下降-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