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 十年筑基|从中国到世界 金融助力品牌跨越_手机新浪网

2022-05-11 16:31:05  来源: 新浪网  编辑:zgjrzk  

  传统品牌焕发新机,新锐品牌相继崛起,近年来,国内消费者越来越认可中国品牌。

  事实上,在国货成为消费者优先选择的过程中,金融所发挥的力量不可忽视,一个规范、公开、透明、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作用尤其关键。那么,金融是如何助力中国品牌创新发展的?

  品牌知名度离不开金融市场助力

  近年来,市场掀起了一场“国货”热潮,中国品牌越来越引起消费者的关注。

  比如,服装老品牌中国李宁借用新国潮焕发新的生机、鸿星尔克在捐款事件中也大火了一把;美妆新品牌花西子借用中国元素不断推出新的爆品;即便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蔚来、小鹏等国产品牌也受到消费者青睐。

  数据调研也对中国品牌的崛起作出了验证。据君智战略咨询发布的《2020中国企业品牌发展调研报告》显示,受中国企业产品质量或服务提升等多因素影响,高达8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品牌影响力呈上升态势。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企业品牌建立的基础需要关注“三度”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其中,知名度是一个品牌最基本的条件,而知名度的背后离不开资本的输血,离不开金融市场的助力,尤其是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那么,资本到底能够给品牌发展带来什么?

  “资本对于我国企业成长与品牌发展来说,一是进一步加速了我国企业、品牌的成长速度,缩短了企业从初创到成熟的时间;二是促进了企业价值发现与健康成长,资本集中于优质的投资标的,也会进一步助推中小微企业管理与经营体系的不断优化。”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指出。

  机构资深从业者周国明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简单来看,资本的入驻可以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在他看来,资本的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一是增加企业可支配资金,加速企业各项底层能力发展;二是帮助企业规划发展路径特别是资本市场发展路径及提供相应建议;三是为企业提供如客户拓展、高管推荐等增值服务。

  从近两年市场关注热门赛道来看,伴随着全球疫情的大暴发,生物医药领域可谓迎来了“最好的时代”,不仅业绩表现亮眼,还在资本市场中备受追捧。上述人士举例表示,行业龙头药明康德、迈瑞医疗等可谓医药生物领域借助资本做大做强的典型案例。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短短20年,药明康德发展为国内CXO龙头,在这个过程中,其多次借助金融和资本的力量。

  比如,自2007年在纽交所上市至今,药明康德至少历经10次重大收购做大做强。2015年药明康德从美股私有化退市,2018年先后分别在A股和港股上市,在其上市前,股东中有高瓴资本、红杉资本等机构的身影。

  而在A股和港股的上市使得药明康德募集资金约95.39亿元,这为其扩大生产、研发和投资项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新消费领域,喜茶、奈雪的茶等新式茶饮一度获得资本青睐,奈雪的茶在上市之前共完成5轮融资,2021年6月在港交所上市,彼时市值高达240亿元;同年7月,喜茶完成5亿美元D轮融资,市场预测投后估值高达600亿元。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指出,随着近几年消费核心动力人群的切换,大量的新消费品牌不再依托于传统的大众媒介投放完成自身品牌塑造与孵化,而是直接通过用户社群、口碑传播、用户共创以及IP联动等模式,快速形成品牌聚合能力和辐射力,进而以流量效应抢占市场先机,具有一定程度的网红品牌色彩。

  “在这种网红品牌打造和传播模式中,资本前期投入非常大,且在品牌成长、孵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陈端表示。

  不过,陈端也指出,这种借资本之力快速打造网红品牌的模式,从去年到今年遭遇了自身的发展模式瓶颈。一是国家在政策层面加大了行业监管;二是内外部的市场环境、产业环境以及国际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疫情跟百年变局交织、叠加、演进,对品牌的孵化、成长路径和资源支撑体系带来了深刻影响;三是众多年轻人降低了自身在各种新品牌领域的探索尝试,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一些新锐品牌的孵化成长。

  在当前环境下,资本从募、投、管、退的环节也变得更加谨慎。但是,一些新消费领域跑出来的头部企业,开始以产业资本的形态进行赛道深耕,成为一些新锐品牌的新支撑点。

  “总体来说,品牌孵化成长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之后,品牌的成长路径、成长模式等呈现新特征,企业需重塑自身的成长路线图。所以资本也需结合品牌成长路径的变化,在投入环节、投入领域、投入模式及投放规模等层面去不断优化。”陈端表示。

  多层次资本市场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中国品牌发展离不开一个个中小微企业的顺利成长培育。”陈雳指出。

  一个个中小微企业成长发展的背后离不来资本的助力,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据交易所公布的数据统计,中国上市公司总数从2012年5月的2422家发展至当前的4700多家,年均增长230家;总市值也从24万亿元发展至如今的80万亿元,上年年底总市值一度超过90万亿元。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新三板挂牌公司6932家,全国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公司达3.81万家(股份公司2.34万家),这两者主要为广大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服务,且绝大多数企业为民营企业。

  “初创企业融资难仍然是我国金融市场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主要来自于初创企业存在管理基础薄弱、经营风险较大、道德风险突出等因素,导致银行以及非银金融机构向初创企业发放贷款、投资的意愿较低。”陈雳指出,注册制改革帮助更多满足上市条件的中小科创企业实现了直接融资。

  事实上,为解决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我国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在10多年来历经多次改革,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科创板、北交所相继设立并推行注册制,以及新证券法的实施。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在全面改善资本市场生态的过程中,注册制的确立和推出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也被市场称之为牵一发动全身的“牛鼻子”工程。

  具体来看,注册制的推出可谓一波三折。自2013年提出“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以来,证监会紧锣密鼓地研究准备落实方案,后因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而短暂终止,但政府各部门不断为注册制的改革创造条件。

  2018年11月,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消息传出,2019年6月,科创板正式设立,为创新、创业企业打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2021年11月,北交所正式揭牌开市,彼时,业内指出,至此,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全面进入建设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的历史新阶段。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随着注册制的实施,新三板的改革,科创板和北交所的推出,以及四板市场制度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可以充分结合自身特点跻身资本市场,丰富融资渠道,提高自身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信誉度。

  在陈雳看来,创业板更倾向于支持创业型、成长型的企业,行业分类较广,大多数新上市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科创板则聚焦电子、计算机、医药生物等国家战略领域行业,同时科创板在盈利方面也适当放宽要求,使得高速发展、具有一定行业地位,但短期无法实现盈利的科技创新企业,有机会在科创板实现上市;北交所则服务“精专特新”的中小企业,更重视企业的创新性跟成长性。

  其中,北交所的设立为国内众多更小、更新、更早的中小企业上市打开了资本之门,助力他们走向成熟。

  从89家北交所上市公司首份年报“成绩单”来看,2021年,北交所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668.9亿元,净利润7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1%、23.8%。88家上市公司去年实现盈利,盈利面达99%,充分体现出中小企业较强的韧性和活力。

  为适应现代金融的发展,我国在2018年也改革并完善了金融监管框架,彼时,全国人大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将银监会和保监会两个机构整合成一个机构。至此,我国新一轮金融监管改革新框架正式确立,概括为“一委一行两会”,即金融委、央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

  此外,我们还不断推进资本市场法治建设,提升资本市场法治化水平,《新证券法》于2020年3月1日正式生效。业内人士指出,在探索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法治建设之路。比如,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证券集体诉讼制度,强化了对投资者的保护,同时对违法行为“零容忍”。

  如今,中国投资者数量超过2亿人,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以及港交所遥相呼应,共同营造了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为广大的中小微企业创造了成长、壮大的土壤,也为中国品牌的发展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借助资本打造影响力是趋势中国企业走向国际非一日之功

  “由于现在国内外形势的变动,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自身的影响力、公信力,包括内在的品牌力,构成了企业商誉资产和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需要加大自身在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不管是通过自有投资、还是通过外部资金来带动自身的营销和品牌塑造。”陈端认为,“这是一个趋势。

  在文化自信、品牌自信的同时,不少企业相继登上国际舞台。2011年,中国有69家公司跻身《财富》世界500强,2021年中国大陆(含香港)上榜公司数量连续第二年居首,达到135家,比上一年增加11家,加上台湾地区企业,中国共有143家公司上榜。陈雳认为,品牌在全球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力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的口碑积累。我国企业建立全球影响力仍存在很大空间。

  从世界500强的发展来看,这些企业多是资本运作的高手,可见,大品牌更需要借助资本的力量走出国门,其中,并购、整合等手段的应用较为频繁。

  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影响力持续扩大,与此同时,促进中国企业出海的环境也在不断优化。中国政府以开放与合作的态度不断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全球出现了大量的投资并购机会。中国企业抓住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5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历史性的突破,位列全球第二,并超过了同期吸引外资水平,成为资本净输出国。

  2018年,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发布《对外投资备案(核准)报告暂行办法》《关于引导对外投融资基金健康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解决制约对外投资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激发企业投资活力。

  《202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20 年,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下降近 40%的形势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逆势增长,达到1537.1 亿美元,同比增长12.3%,首次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份额的比例达到 20.2%,占比较上年提高 9.8 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等多因素影响下,近年来,中国海外并购的金额和规模在历经暴涨之后有所降温。不过,在普华永道看来,中国企业对海外并购交易仍有兴趣,预计从2021年开始,海外投资的总体水平可能会增加,然而复苏尚需时日。

  谈及中国企业或品牌出海的具体建议时,陈雳认为,一是要对海外市场进行深度调研,把握产品定位,制定合理的企业战略规划与品牌策略;二是要构建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模式,包括从生产到销售链条的优化、跨国企业管理系统的构建、海外业务与合作的开拓等。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胡萌编辑岳彩周校对王心


新浪网
中国金融智库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投稿启示 - 法律声明 - 免责条款 - 隐私保护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http://www.zgjrzk.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2005133号
版权所有:中国金融智库 sitemap
中国金融智库法律顾问:海勤律师事务所 王勇 合伙人 律师
中国金融智库 电话:8610-56225227/28/29/30 传真:010-5101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