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看西看】张奥平:恢复企业信心,警惕发达经济体这些经济刺激教训

2022-05-24 08:26:51  来源: 新浪网  编辑:zgjrzk  

  中新经纬5月23日电 题:恢复企业信心,警惕发达经济体这些经济刺激教训

  作者 张奥平 增量研究院院长

  在疫情之前的十余年间,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央行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均使出“洪荒之力”进行货币大放水,但实体经济不仅没有达到较高的通胀水平,反而难以解开经济增长长期放缓与通缩的“魔咒”。

  背后的原因,在于其央行的货币大放水只能增加基础货币,并不能完全控制货币乘数。所谓货币乘数,是指基础货币扩张或收缩的倍数。

  简单举例,央行给到商业银行100元的基础货币,倘若此时居民具备充足的贷款消费与投资欲望,这100元就会被居民贷款消费后转到商家手中,商家会将这100元收入再存到商业银行的账户中,商业银行收到这100元后,需要将其中的一部分上交给央行作为存款准备金,假如上交10元作为存款准备金,剩下的90元可以再次进行贷款,循环往复。

  可以看出,货币乘数也就是企业、居民使用货币的欲望,更本质来说是其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当企业、居民对经济的发展没有信心,使用货币的欲望大幅下降时,央行即便印发再多的基础货币也是“无济于事”。所以,货币政策并不是万能的,或者更广义地来说,通过“货币”刺激并不是万能的,有其“抗药性”。

  从过去十余年间部分国家在不同时机下使用“货币”刺激经济的方式,以及最终的效果来看,在市场信心不足时,“货币”刺激经济的核心关注点应是市场主体信心。若信心没有恢复,再大的调控力度都不为过。

  美欧日经济增长危机:过去十余年陷入通缩的“魔咒”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欧洲、日本的央行均开启了印钞机,目的是稳定金融体系和刺激经济增长。其主要有三种方式:降息/降准、QE和MMT。

  首先,降息的方法是目前各国央行所采用的相对比较传统的货币政策,通过降息的方式来调控商业银行的利率,从而刺激企业的投资与个人的消费意愿,最终实现经济复苏。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大央行迅速将利率降至零附近。伴随着危机的解决,过去数年,美联储一度进入加息周期,但由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国内经济走势日趋低迷,美联储再次迅速将利率降低。

  第二种方法是QE,即量化宽松。量化宽松是指央行通过在二级市场购买资产,主要是国债、机构债券和MBS(抵押支持债券),以及少量高信用等级公司债券,从而向实体经济投放基础货币,以刺激经济。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通过QE,即大量购买资产的方式,使得原资产持有者获得大量现金,引发财富效应,促进他们的投资、消费,最终形成经济复苏。

  在一般情况下,当资产价格较高,或者利率已经比较低的时候,刺激效果就会很弱。所以,我们看到美国在2009年推出QE时,股市、债市、房市价格较低,QE效果较为明显。而日本在2009年时利率已经接近于0,导致过去十年日本央行的QE、“QQE”几乎毫无效果,经济处于长期瘫痪状态。

  第三种方法是MMT,现代货币理论,央行与财政配合,进行财政赤字的货币化。MMT是直接绕开任何货币流通的“中介”,通过财政直接给实体经济发钱,给居民发钱,从而刺激消费端的总需求,最终实现经济增长。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欧日央行均试图通过这三种方式来刺激经济。据我们梳理,2008年1月至2022年3月,美、欧、日三个经济体央行资产负债表分别扩张约970%、576%、661%。

  按照很多专家的单一逻辑,只要印钞,就会导致通胀上升,甚至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然而,美欧日在疫情前的十余年,不但未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反而连经济复苏所必须的2%5%的温和通胀都没有出现。

  虽然,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因疫情期间的新一轮货币大放水,近一年通胀水平开始逐步上行,并上行至20世纪70年代大滞涨时期后40年未有的水平。但长期来看,在疫情前的十余年间,美欧实体经济依然处在通缩危机的泥沼之中。而伴随其央行更加严厉的加息缩表,此次通胀上行,大概率也只是“昙花一现”。

  货币政策的使用时机,更广义地说,通过货币刺激经济增长的时机以及方法很重要。在关键时期,实体经济处于“信心塌方”边缘时,应首先解决主要矛盾,也就是让实体经济重拾发展信心。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经济体的货币乘数在2008年之前远高于中国,之后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经济,伴随着商业银行放贷意愿以及企业投资发展欲望的降低,西方各国的货币乘数开始持续走低。

  与此相对的是,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基本面向好,中国的货币乘数逐渐超过美国。因此,中国在制定相关货币政策时的回旋余地要远高于西方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以更轻松随意的态度对待货币政策。恰恰相反,中国应该更审慎地研究与制定相关的货币政策,珍惜来之不易的优势与空间,并充分利用,这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向快向好发展的有力支撑。

  当前,中国也应警惕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抗药性”以及其失效的可能性。

  稳住市场主体信心的三大政策建议

  未来,中国对外贸易将愈发困难,外需难以像过去两年一样支撑经济增长。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按美元计价,中国4月份出口总值2736.2亿美元,同比增长3.9%。

  4月出口增速的大幅回落,主要原因是内部新一轮疫情多点散发、防疫措施升级,使得中国生产供给能力转弱。但即便5月生产供给能力恢复,中国对外贸易也仍将愈发困难,因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增速逐步放缓,外部需求将出现回落。

  2022年,因俄乌冲突,以及美国等西方发达经济体开启新一轮加息缩表周期,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增速将会有所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2022年4月世界经济预测,将2022年和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测值均下调至3.6%,将发达经济体增速的预测值下调至2022年的3.3%与2023年的2.4%。

  所以,当出口外需这架马车不能继续快速开动时,便需要内需发力,这需要依靠投资与消费。起步可以是基建投资,但最终要落到企业投资与居民消费上,否则无法形成经济机器的良性运转。根据其他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在一定时期下,政府增加财政赤字,所带来的投资支出过多,反而会挤压市场主体的投资支出,以及居民的消费支出。2022年以来,基建投资已靠前发力、充足发力。

  此外,前期多项稳经济政策正在逐步积累中。4月15日宣布降准,4月18日央行等发布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23条政策举措,4月26日中央财经委会议部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5月15日央行、银保监会下调首套房贷利率下限,5月17日全国政协召开“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专题协商会。

  在4月29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也已经明确后续经济工作总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会议还作出了多项政策调整指导,后续更多增量政策工具正在路上。

  国家统计局在发布4月经济数据时,同时指出“5月实物量指标整体在改善”,因此我们预计4月大概率将是年内经济数据的低点。

  但近期,我们在与很多中小企业交流时,发现大部分中小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依旧较弱。要让实体经济重拾发展信心,我们提出三点政策建议:

  第一,发行特别国债,给中小企业发钱。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筹集资金,财政政策进一步减税降费的同时,直接给受疫情严重影响的中小企业发钱,尤其是存在生产经营危机,但又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且具备长期价值创造能力的中小企业。

  发行特别国债来筹集资金的好处,一是不计入财政赤字,减少财政收支矛盾;二是专款专用,用于危机应对或特定事项,资金可以用在“刀刃”上。

  第二,给中低收入群体发消费券。不过,发消费券需规定当月发的消费券当月要消费掉,过期无法使用。因居民消费增长是收入预期的函数,所以这只是一项短期之举,除非能持续地给中低收入群体发钱,改变长期收入的预期。

  给中低收入群体发钱的目的并不为追求消费的持续增长,而是避免居民消费欲望丧失,产生“本该消费而不消费”的通缩惯性。同时,居民消费的终端产品与服务,大量产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营收增长后,便会将资金投入到新的生产中,从而解决更多的就业。

  第三,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加快建设更加成熟的资本市场。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加快建设更加成熟的资本市场。一方面,可以开拓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从而增强抵抗货币政策“抗药性”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居民的投资收益预期,做强居民的资产负债表,从而增强全社会投资发展的欲望,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信心。(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宋亚芬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新浪网
中国金融智库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投稿启示 - 法律声明 - 免责条款 - 隐私保护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http://www.zgjrzk.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2005133号
版权所有:中国金融智库 sitemap
中国金融智库法律顾问:海勤律师事务所 王勇 合伙人 律师
中国金融智库 电话:8610-56225227/28/29/30 传真:010-5101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