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农机行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国家通过“优机优补、有进有出”的补贴政策,推动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加速老旧农机报废更新,倒逼企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竞争”。
这一政策导向不仅重塑了行业格局,也为中国农机的自主化、智能化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从动力换挡拖拉机到精量播种机,从北斗导航系统到智能农机具,技术突破与政策红利交织,预示着中国农机行业即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机遇期。
政策驱动:从“拼价格”到“拼技术”
近年来,国家对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进行了深度调整,核心逻辑是“优机优补、有进有出”。这一政策的核心在于:通过补贴资金的精准投放,引导企业研发高性能、智能化农机,淘汰落后产能。
所谓“优机优补”,是指对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绿色高效的重点农机具予以更高额度补贴,突出支持短板机具和智能装备的推广应用。以河南省为例,2025年《中央粮油生产保障等项目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重点支持高性能播种机、智能高速插秧机、大型联合收获机械等“优机”,同时加快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落后机具。政策要求县级财政优先兑付补贴资金,并通过数字化手段(如北斗辅助驾驶系统)提升补贴发放效率。这一政策导向直接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从“拼价格”转向“拼技术”。
“有进有出”机制意味着补贴目录动态调整,落后机具将逐步退出市场。例如,传统机械传动拖拉机因效率低、能耗高,已被多地列入“退坡清单”,而具备智能控制、节能环保功能的CVT(无级变速)拖拉机则被纳入重点支持范围。这种“奖优罚劣”的机制,迫使企业必须以技术创新换取市场生存空间。
补贴政策重心进一步转向高端装备升级:通过拉大高端与常规机型的补贴差距,清晰勾勒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普惠褪色、优机优补”的趋势,将会破解高端农机“研发无利、推广乏力”的困境。
技术自主化:从“引进消化”到“引领创新”
随着补贴政策更加侧重先进技术和关键短板装备,以往农机行业长期存在的“拼价格、低水平重复”竞争模式正在发生根本转变。众多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围绕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展开技术攻关,特别是在大马力拖拉机、高性能收获机械、精准农业装备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
农机补贴政策释放出的“优机优补、扶优扶强”信号,降低了农机企业的研发成本的同时,还会引导资源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集中,倒逼企业突破核心技术,推动农业机械化向高质高效迈进注入强劲动力。
新的政策导向正在有效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以潍柴雷沃智慧农业为例,该公司近年来成功实现了动力换挡和CVT拖拉机的国产化突破,此前,动力换挡技术长期被国外厂商垄断,进口设备价格高昂且维修成本居高不下。通过自主研发,潍柴雷沃不仅攻克了动力换挡变速箱的核心技术,还实现了批量生产,使国产动力换挡拖拉机的市场占有率从不足5%提升至30%以上。
这一突破的背后,正是“优机优补”政策对高性能农机的倾斜支持。在“优机优补”政策推动下,中国农机行业正加速从“引进消化”走向“自主创新”。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机械化薄弱环节农机具的倾斜,使得部分细分领域农机市场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提高了薄弱环节的机械化水平。以复式条播机为例,能够集开沟、施肥、播种、覆土等功能于一体,一次性完成多道工序,大幅减少作业次数,降低油耗和人工成本。在河南、山东等粮食主产区,复式条播机的推广使小麦播种效率提升30%,土地利用率提高15%。同样,相较于传统播种机存在播量不均、浪费种子的问题,先进的高性能精量播种机则采用全新仿型技术,播深误差可以控制在±0.5cm,播深一致性大幅提升,确保苗全、苗齐、苗匀、苗壮,实现增产10%。
行业趋势:高端渗透率翻倍,集中度持续提升
随着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中国农机行业正迎来结构性变革。根据行业权威人士预测,未来五年内,高性能、智能化农机的市场渗透率将从目前的20%提升至40%以上。这一趋势的背后,是政策对“优机”的倾斜、农民对高效作业的需求,以及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北斗导航系统的加持下,自动驾驶拖拉机已开始规模化商业应用,作业精度可达±2厘米,实现“厘米级”精准作业,显著优于人工操作。
“优机优补”政策的实施,正在加速行业洗牌。中小型企业若无法突破技术瓶颈,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而具备研发能力和产业链整合优势的头部企业则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农机行业CR10(前十企业市场占有率)已超过45%,预计2025年将突破50%。
中国农机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窗口期。“优机优补、有进有出”的政策导向,不仅重塑了行业竞争格局,也为中国农机的自主化、智能化发展铺平了道路。技术突破与政策红利的叠加效应,中国农机行业将在全球农业装备格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张一晓)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