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网
原标题:资本市场日益成熟 支持上市公司全面提升竞争力
深交所综合研究所所长何基报:
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
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日前,在证券时报第15届中国上市公司价值评选评审会暨专家研讨会上,深交所综合研究所所长何基报表示,判断下阶段通胀走势需要密切关注供需两端,下半年经济恢复整体向好,上市公司基本面呈现分化趋势,后疫情时代需要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何基报认为,下半年通胀压力仍然存在,本轮通胀是多因素造成的结果,各种因素逐次消退带来“厚尾”,所以短期内通胀压力依然存在。
“未来,疫情仍是决定下一阶段通胀走势的最主要因素,决定着供需两端。”何基报认为,在需求端,下半年欧美经济恢复将会对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有较强的拉动作用。在供给端,很多资源国的疫情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对原油、铁矿石、铜等原材料的供给形成一定约束,需要密切关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对国内工业品价格的影响。
对于下半年的经济运行情况,何基报认为,有望保持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但同时要关注经济恢复进程不平衡的情况。
在上市公司层面,基本面呈现分化趋势。何基报以具体数据说明,采用市值500亿元和50亿元两个标准将深市上市公司划分为大中小规模,2020年大中小公司ROE均值分别为19.95%、7.87%、-2.69%。小公司受疫情的冲击更大,抗风险能力较弱,需要更多的帮扶和支持。
谈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何基报表示,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尤其是欧美高端供应链短期中断,为中国产业链发展带来机遇。以深市上市公司为例,其2020年海外收入同比上升12.3%。
对于市场颇为关心的产业链外移现象,何基报认为,此现象的整体影响不大。数据显示,深市制造业上市公司海外投资数量较少,主要集中在电子、机械设备和电气设备等行业。目前海外建厂数量少、规模小,短期内大规模转移可能性不大,整体影响可控。
“产业链转移并不会动摇中国外贸地位,反而为中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带来机遇。我国还是要‘做好自己的事’,着力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此外,鉴于产业链区域化的趋势,中国还应更重视加强与亚洲区域内各国的经贸及投资合作,保持我国对外经贸长期稳定发展。”何基报称。
复旦大学教授施东辉:
预计年内还会有降准
日前,在证券时报第15届中国上市公司价值评选评审会暨专家研讨会上,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教授施东辉从两个视角对国内的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进行了分析。
视角一是从实体经济的供需层面。施东辉表示,从刚公布的6月份及上半年金融数据来看,宏观层面的货币供给和社会融资增速回归至疫情前水平,但微观层面的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却不容乐观。例如,M1增速已经由年初的10%以上的水平降至5.5%,掉到去年疫情期间的最低水平,企业活期存款增速更是在6月就已跌至0.6%,显示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非常不乐观。而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连续飙升,路透CRB原材料价格指数接近十年新高,更是直接加重了企业用于经营投资的资金压力。
谈及物价形势,他认为,猪价下行周期、内需转弱叠加高基数作用共同抑制CPI上行,6月CPI同比上涨1.1%,但上游涨价支撑下的结构性通胀压力难以完全消退,PPI同比上涨8.8%,PPI与CPI剪刀差仍维持在高位。根本原因是需求弱化,一方面建筑需求边际收缩,另一方面服务业新订单跌入收缩区间,消费复苏偏弱,有效需求不足,存在较明显的经济复苏不均衡问题, 三季度后的经济增长将面临较大压力。
视角二是财政和货币的配合问题。施东辉指出,在某种意义上,当今主要发达经济体进入了财政政策主导、货币政策配合的时代。得益于有效的疫情管控,中国在去年的“抗疫”刺激中保持了相对克制的财政政策,然而,观察今年1~5月的财政状况却发现,中央财政支出的速度不断下滑,财政支出增速已经是2008年以来最低的水平。截至5月份,财政在央行的存款高达4.7万亿元。同时,可能与项目开工手续不完备、审核趋严等因素有关,今年地方债实际发行低于计划,二季度,专项债新券和一般债新券实际发行规模分别为计划的73%和80%。在财政“出工不出力”的情况下,此次央行的全面降准也许并不令人意外。
“如果说关于城投融资的15号文确认了紧财政,那么此次降准确认了宽货币的政策趋向。但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不放松、上游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居高不下,财政支出继续保持克制的环境下,居民、企业和政府这三大经济主体扩张资产负债表的意愿和能力均存在较大阻碍,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信用创造机制运行不畅。因此,如果财政政策依然保持谨慎克制的取向,这次降准就不会是一次性的政策,预计年内还会有多次降准。”施东辉表示。
财通证券副总经理李杰:
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能力仍待提升
日前,在证券时报第15届中国上市公司价值评选评审会暨专家研讨会上,财通证券副总经理李杰分享了自己多年的投行从业经验,他建议在评价公司价值时可遵循三个维度。
维度一是公司与所在行业的比较,通常占50%权重。“公司”这个词诞生400多年来,目标是追求可持续经营。如何判断“可持续经营”能力?例如这两年生物医药行业受疫情因素呈现爆发式增长,但个体评价时需观察的是公司的增长是高于还是低于行业平均增长速度,增长是自身能力的增长还是行业的增长?如果公司的增长持续超越同行业,可视为“可持续经营”。
维度二是看公司团队,通常占30%以上的权重。李杰表示,行业景气时,好的经营团队会依靠良好的管理能力超过行业平均增长率。如果市场开始萎缩了,这时公司要追求的是市场份额能否持续扩大,如果超出行业增长率则表示市场竞争力增强,这其中管理团队则会起到重要作用。
维度三是看宏观,通常占低于20%的权重。李杰指出,“我一直呼吁中国企业家有空读读1911年工业时代诞生的管理学著作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这其中涉及到很多重要逻辑,比如企业家用现有的资源、人力和装备,如何通过标准化、流程化、模板化更好地提升效率,这是核心。过去40年中国企业经营管理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大多数企业家是凭感觉提升,缺乏系统性的整套管理逻辑提升。如果拥有一整套的科学管理逻辑,又会明显不一样。”
基于此,李杰提出,中国企业在经营管理上有几点尚待进一步提升:
首先是经营管理能力。企业实际就是经营客户,企业家是通过经营自己的人才来经营客户,经营人才靠的是经营企业人才能力和复制人才能力来提升,这点需要注意。
其次是战略管理能力。通常企业在讨论战略时需关注三点:一是客户是否有需求;二是行业是否足够大;三是行业竞争对手和竞争格局。目前,国内很多企业是埋头做研发,却较少关注市场客户和竞争对手。另外,在过往5~8年时间里,不少上市公司在并购方面犯了激进的错误,我们通常建议上市公司尽量做行业的横向整合,不要做跨界并购,因为不具备类似的管理团队和行业资源。
由证券时报主办、财通证券作为特约协办单位的第15届中国上市公司价值评选评审会暨专家研讨会,于7月14日在深圳、上海两个会场同步连线召开。此次评委会嘉宾阵容强大,包括深沪交易所研究所所长、各大券商首席经济学家或研究所所长以及基金公司投资总监等。评委嘉宾围绕下半年经济形势与政策走向、A股市场分化表现与投资机会、新冠疫情对全球产业链及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等议题展开交流讨论,专家普遍看好中国资本市场成长空间及中国制造的韧性。
上交所资本市场研究所执行所长曾刚:
未来5至10年将涌现
更多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日前,在证券时报第15届中国上市公司价值评选评审会暨专家研讨会上,上交所资本市场研究所执行所长曾刚对当前经济环境发表了看法。他认为,全球央行大放水对下半年特别是短期经济产生了很多不确定性。近期美国CPI走高,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反而从高点1.7%下降到1.3%~1.4%,说明美联储的政策并不是CPI上升,就一定会紧缩和加息,需要同时考虑CPI上升的持续性和就业、房价稳定等因素。在疫情冲击的特殊背景下,美国货币政策监管层对CPI和利率控制之间的逻辑相对于过去出现了很大变化。
“从国内情况看,猪价在触底,猪价的下降把CPI降了下来,而PPI走高理论上也会一定程度上传导到CPI,所以下半年CPI可能会有所抬头。但是CPI上升只是国内货币政策考虑的一个方面,近几年货币政策更加精细化,体现为结构性定向支持,包括中小企业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等。今年年初,市场主要观点都认为,上半年经济增长预期较好,所以货币政策会偏紧一些,下半年则会放松一些。但是回头看,上半年货币政策没有明显收紧。”曾刚表示。
从全球产业链角度看,曾刚指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今年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7.1%,进出口总体维持在一个非常好的状态。疫情一方面迫使国内企业加速进口替代,同时也给很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同时,一些中低端产业没有过快向外转移,为国内产业升级换代提供了平稳缓冲期,避免了发达国家曾经出现的“产业空心化”,这是有利于经济长期平稳发展的。随着国内的产业升级加速,在机电产品出口领域国内诞生了不少隆基股份这样的龙头公司,预计未来5到10年会有更多这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涌现。
“这一变化对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于长期出口竞争力提升,对人民币币值稳定性会产生中长期的积极影响。”曾刚认为。
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康:
三个“润物细无声”的变化
正根本性地改变着资本市场
日前,在证券时报第15届中国上市公司价值评选评审会暨专家研讨会上,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所所长李康归纳了当前资本市场正在出现的三方面变化。他认为,这三个“润物细无声”的变化正在根本性地改变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
其一是两年来A股平静地接受了扩容并稳中有升。平均每周两大交易所上市5~10家公司,但市场未受此影响,这与过往市场一遇扩容就容易下跌,或为了防止继续下跌就控制IPO发行的情况截然不同。
“我觉得,这两年中国资本市场发生了显著变化,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和投资者,都认识到新股发行不是一个多大的事,在这样的观念变化前提下,中国资本市场‘新鲜血液’不断注入。”李康认为。
其二是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目的已经被市场所认同。“30年来我们一直提倡要发展机构投资者。在总市值不断增大的同时,据统计,从2018年底到2020年中仅一年半时间,境内专业机构持有A股流通市值占比从12.9%增到13.5%,而公募基金更是从4.2%提升到6.1%,增幅高达约50%。岁末年初,很多中小投资者更多参与买基金,而且好基金经常被秒杀,投资者只能配售到很低的配额。说明发展机构投资者这一方向,得到了中小投资者的认同,而且将来仍会是资本市场发展的趋势之一。”李康谈到。
当然,由此带来的问题A股市场好标的仍是稀缺品。李康指出,这也是机构抱团的现象越发明显的重要原因,恰恰是市场中没有足够的可供价值投资者能够长期投资、符合价位且有足够体量的股票。
其三是一改过往只要监管层对违规违纪进行处罚,A股就容易出现下跌的态势。目前监管层对市场违法行为处罚力度非常大,无论是从层级到数量都是空前的,但市场承受力却挺强。这说明资本市场投资者,不管是被动受教育还是主动自己学习,明白了最基本的道理,打击违规违法行为驱逐害群之马对这个市场是有利的。
李康指出,A股市场最大的变化是常识得到了普及,“这种有利于市场长治久安的变化,恰恰是中国资本市场不知不觉中日益成熟的标志”。
南方基金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史博:
“双轨的市场”暂未看到交集
机会潜藏在成长性企业
日前,在证券时报第15届中国上市公司价值评选评审会暨专家研讨会上,南方基金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权益)史博认为,货币宽松的大背景对资本市场带来结构性影响,机会将出现在更具备成长性的公司之中。
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大多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在宽松的货币环境下,史博认为,由于放水的同时企业整体的盈利能力并不强,因此放水带来的影响是参差不齐的,很容易引起资本市场的结构性行情,“这种结构性的特点可以理解为进入了‘双轨的市场’,而且这两条轨道目前仍未看到出现交集的可能。”
具体来看,以数字化、云计算等形态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产业出现了跳跃式的发展,而非延续传统企业线性成长的态势。史博称,一旦到达某个阈值之后企业呈现出几何指数式的增长,而传统估值方式是以现金流折现为基础,这两者就变成两个不兼容的体系。因为常用的PE等模型本质都是简单的对现金的预测,比如企业未来第一阶段增长20%,第二阶段增长5%等。这是一种线性的假设,而越来越多的成长性企业则是非线性的成长,对新兴产业来说,更主要的是看产业趋势或者赛道。
“市场目前也正在寻找更优的方式,对这些新兴产业的成长性公司进行估值。对于非线性增长的公司和线性增长的公司之间的分化,我认为是本质性的,未来只会持续,而不会缩小。”史博表示。
谈及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史博认为它体现了中国在产业链上的整体优势。如果单纯从研发角度来看,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的研发实力仍然更强;但如果从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坚固性角度来说,中国的优势更加明显。
基于此,史博表示,未来中国市场的机会核心在于成长股,亦即中国企业成长带来的机会。“全球大放水的背景下存在着成长力稀缺的公司、能够持续成长的公司,它们在成长中能够裂变出新的增长点,那么原有的估值体系可能将发生改变。”
本版撰稿:毛可磬 王一鸣
本版摄影:宋春雨 实习生郑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