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建集团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2-05-02 08:06:34  来源: 同花顺  编辑:zgjrzk  

  华建集团(600629)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1年,公司克服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收紧和新冠肺炎疫情尚在蔓延带来的防疫工作压力,以“十四五”战略规划为指引,立足上海本地市场,辐射全国市场,紧紧抓住上海“五个新城”、“南北转型”以及全国重点战略区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城市更新、绿色低碳等市场机遇,不断做强做优做大主业。

1、经营业绩稳步提升

公司经营业绩持续稳定增长,全年新签合同126.22亿元,同比增长2.09%。其中设计咨询合同76.28亿元,同比增长1.51%;工程承包合同49.94亿元,同比增长7.28%。主要财务指标持续向好,营业收入90.55亿元,同比增长5.12%;归母净利润3.28亿元,同比增长88.42%。

2、市场拓展进一步强化

公司围绕以客户为中心,重点推动大客户、重大项目、重点区域和重要专项的经营工作,持续打造战略合作平台,着力提升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全年新签1000万元以上设计咨询类合同159个,其中包括:浦东机场南区地下交通枢纽及配套工程、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航站区扩建工程、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航站区工程、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二期、杭州江河汇城市综合体汇东区项目、国家冰雪运动训练基地、南京江宁区图书馆及文化馆新馆项目、盐城市融媒体中心工程项目、横琴科学城(三期)标段一项目、武汉绿地天河国际会展城项目H1地块会展中心项目等。此外,公司持续加强与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国资国企、战略客户的互动与合作,新增战略客户20余家,与上海奉贤区政府、宝山区政府和金山区政府、江苏盐城市政府、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自然资源局、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上海地产集团、上海金桥集团、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上海银行(601229)、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受聘成为青浦新城、金山湾区建设专家,积极发挥政府智囊和智库的作用。

3、区域布局不断优化

公司持续聚焦长三角一体化、雄安新区、海南自贸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密切关注重要区域的市场动态与宏观政策,通过经营渠道的聚焦、资源的聚焦、技术保障的聚焦和人才投入的聚焦,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营能力。长三角地区加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联盟”和“长三角国资百企合作联盟”;元荡堤防达标和岸线生态修复(二期)工程以及淀山湖堤防达标及岸线生态修复等2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工程作为上海市重大项目顺利开工。雄安地区签约容东片区3号地块多标段项目、雄安新区起步区东西轴线城市建设风貌及景观设计项目以及雄安新区启动区体育中心等项目。海南自贸区签约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公共教学区一期工程、海南省新闻中心以及海南省人民医院南院等项目。大湾区签约横琴科学城三期、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乡村振兴示范区以及中山大学孙逸仙海珠湾院区等项目。

公司在坚持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工作机制下,把保障在建项目交付作为重要任务,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国际业务稳步有序推进。在建项目中,援巴基斯坦瓜达尔职业技术学校、援莫桑比克索法拉职业技术学校、援缅甸国家体育馆、援柬埔寨国家体育场等项目于2021年内完成履约并顺利竣工,为“后疫情”国际业务开拓打下坚实基础。

4、业务模式逐渐完善

公司加强专项化业务建设,深入参与上海中心城区城市更新,重要优势专项持续发力。其中,医疗卫生建筑专项化保持良好增长态势,交通及TOD(Transit-Oriented-Deveopment,交通导向型发展)建筑专项化增长显著。互联网行业的工程设计和咨询业务逐步增长,与阿里巴巴、腾讯等中国IT产业头部企业开展合作,签约多个云计算数据中心和智能计算基地、世界物联网大会永久会址和哔哩哔哩上海总部等一批重大项目。

公司全力打造前期策划咨询和全过程咨询服务能力,提升综合集成服务效能。通过整合各分子公司优势,依托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积极推广以“设计总控”服务为引领的全过程工程咨询,在临港、奉贤和北外滩等重点区域取得业务突破,在上海后世博开发、临港新片区、三林地区城市更新等项目的建设全过程提供技术支持与管理咨询服务。

5、行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公司位列2021年“中国工程设计企业60强”第8位、“2021上海企业百强榜”第99位、“2021上海服务业企业百强榜”第59位。公司“上海品牌”认证通过年度监督审核。公司在2021年公布的ENR全球工程设计企业150强中位列57位,连续19年跻身ENR全球工程设计公司150强,继续保持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公司积极参与中国建设标准国际化工作,主编的《超高层建筑设计通用标准》外文版已正式启动,越南胡志明市Apha3超高层办公楼项目、援突尼斯外交培训学院项目和援赞比亚国际会议中心项目分获2021年上海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最佳实践案例”和“优秀实践案例”奖。

6、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

2021年,公司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在工程数字化方面,子公司华建数创(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研发自主可控的ARCTRON-ArcOS系列产品,并以自有核心产品积极部署“数字孪生”和“智慧赋能”两大业务板块。在数字孪生板块,基于BIM及CIM等技术,致力于城市数字孪生的建设,在浦东机场T3航站楼、虹口北外滩等项目中进行了深度应用,“ArcCIM城市信息管理平台”荣获2021上海国资国企首届数字化转型创新大赛数字底座赛道创新卓越奖(一等奖)。在智慧赋能板块,基于IOT、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结合公司传统主业在智慧建筑、智慧园区和智慧城市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相关成果应用于上海市规划馆、世博滨江大厦、金华产业园区等项目。同时,华建数创积极打造数字建筑生态圈,与华为、阿里等数十家科技公司签署了生态协议,共同深度探索行业前沿技术。在管理与生产数字化方面,公司升级企业核心管理系统,设计类项目实现运财一体的管理目标;生产系统正式上线,覆盖数字化设计全过程;开展设计图库与知识库研究,加强数据中台建设和数据分析应用,为生产与管理赋能。

7、“双碳”业务探索前行

公司在低碳生态领域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成立“低碳创新研究中心”,参加“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启动仪式”并发出“企业低碳减排倡议”,举办“碳中和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同时,在项目实践中发挥示范作用,第十届花博会园区成为中国首个“展期碳中和+园区碳中和”的碳中和园区,并建立项目数字化碳中和监测平台,成功入选住建部编著的《建筑领域碳达峰和碳中和典型案例集》;依托世博文化公园“双子山”项目开展国内最大的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工程示范;上海首个、全国最大的超低能耗公共建筑“顶级科学家论坛(酒店部分)”通过评审。

8、原创设计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公司始终坚持把提升原创设计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作为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2021年,公司获得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70项,在全国名列前茅;获得上海市建筑学会第九届建筑创作奖56项,位列第一。公司在2021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5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7项,云南省科技进步奖1项;其他行业协会科技进步奖10项;获批上海市科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和课题4项、市国资委企业技术创新和能级提升项目1项;获批上海市建委课题9项;获上设协建筑工程项目评优奖项134项;获批“国家建筑工程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通过以科研和标准编制为抓手,在加装电梯、旧房改造和美丽乡村等重点领域开展项目示范,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不仅实现量的合理增长,而且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从建筑行业发展环境来看,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深化改革措施和力度不断加强;城市建设方式升级,城市更新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双碳”目标在一年间迅速从政策落实到了“施工图”,加速了行业的绿色转型;全面推进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和各项政策陆续出台。行业总体发展的现状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293079亿元,同比增长11%;全国建筑业方案建筑施工面积157.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5.4%。尽管受到房地产调控收紧以及国内疫情“外放输入、内防反弹”等影响,伴随宏观政策释放稳增长的积极信号,2021年勘察设计行业总体呈现稳定发展态势。

(1)“放管服”改革

建设工程领域“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营商环境得以优化。全国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审批周期缩减近半,“证照分离”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深化。多地积极开展改革试点,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2)实施城市更新

实施城市更新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的重大工程项目。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中提到,严格拆除管理,在城市更新中禁止大拆大建。此外,《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明确,要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切实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督促对正在建设和已批待建的城市更新项目进行再评估,对涉及推倒重来、大拆大建的项目要彻底整改。

(3)建筑限高

国家部委相继发布“限高令”,从限制县城民用建筑高度,到科学规划城区超高层建筑,从定性要求严控建筑高度,到提出具体限高量化指标。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确保工程安全质量的通知》,再次强调“250米”与“500米”两道“限高关卡”。该通知与2020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相比较,针对500米以上建筑,从“一般不得新建”变为“不得新建”,体现了限高政策的逐步加码、日趋严格。

(4)数字化转型

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这是我国数字经济领域的首部国家级专项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聚焦建筑行业,年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总结各地CIM基础平台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进行了修订,推动城市物理空间数字化和各领域数据融合、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打造智慧城市的三维数字底座,对于推动数字社会建设、优化社会服务供给、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均具有重要意义。

(5)执行“双碳”目标

2021年是制定并执行“双碳”目标的起步之年。从去年年初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10月中央层面多个“双碳”重磅文件集中发布,再到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双碳”发展定调,“双碳”目标在一年间迅速从政策落实到了“施工图”。对于传统能耗大户的建筑业而言,“双碳”目标在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将加速行业的绿色转型。

(6)乡村振兴

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和各项政策陆续出台。202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施行。该法明确了对农村住房质量管理的要求,提出建立健全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的和相关技术标准体系,为农村住房质量提升提供法律保障,向行业下达了“任务书”。

(7)对外设计咨询高质量发展

2021年1月4日,商务部等1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对外设计咨询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就加快设计咨询“走出去”、促进对外设计咨询高质量发展做出部署。尽管受海外疫情持续影响,近两年国内设计企业的海外市场开拓受到了较大影响,但设计咨询企业“走出去”是我国工程建设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此次19部门以“1号文件”的形式联合发文,聚焦促进对外设计咨询高质量发展,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对设计咨询行业未来发展的关注和重视。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一)主营业务

华建集团是一家以前瞻科技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上市企业,公司定位:以工程设计咨询为核心,为城乡建设提供高品质综合解决方案的集成服务商。公司主营业务领域涵盖规划、建筑、市政、水利、景观、室内等多个行业和领域,开展包含工程勘察、规划设计、工程设计、市政设计、水利工程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建设装饰设计、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设计、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管理、建设工程承包(EPC)、工程监理、建设工程投资控制、项目策划及可行性研究、建筑数字化服务、绿色和低碳建筑设计咨询等相关业务。

(二)经营模式

公司承接业务一般通过招投标模式(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和客户直接委托模式两种方式。

(1)招投标模式

招投标模式是工程设计行业较为通行的业务承接模式。获取项目信息后,公司将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现场踏勘,同时研究、分析客户提供的资料、文件,在此基础上开展项目评审,综合考虑客户要求、设计费用、设计周期、分包服务等多方面因素,确定是否承接该项目。评审通过后,公司将结合项目具体内容与设计部门的人员配置,指派符合项目要求的设计部门进行投标和洽谈工作。

(2)客户直接委托模式

对于部分不属于前述法律规定必须进行招投标且客户不要求招投标的项目,公司在取得客户提供的项目信息,完成项目前期调查研究,并通过项目评审后,直接接受客户委托,与客户签订业务合同。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较高的市场认可度

公司是国内第一家组建设计集团并上市的国有设计咨询企业,旗下拥有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等十余家业内知名专业服务机构。公司作品遍及全球103个国家和地区及全国各省市,累计完成上万项工程设计及咨询工作,在全国主要城市设计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标志性建筑,形成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公司品牌的认知度与美誉度持续提升。2021年,公司位列“ENR全球工程设计公司150强”第57位、“上海企业百强榜”第99位、“上海服务业企业百强榜”第59位。

(二)强大的人才团队优势

公司技术力量雄厚,人才梯队合理,截止2021年底,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全国勘察设计大师10名,上海市企业领军人才11名,教授级高级职称200余人、高级职称1800余人,拥有注册建筑师、注册规划师、注册工程师、注册造价师等各类专业注册从业资格人员1900余人。同时,公司坚持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人才管理模式,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选用和激励机制,积极打造数量充足、专业互补、结构科学、年龄合理的人才梯队。

(三)深厚的专业技术积累

公司具有极强的技术研发及应用能力,拥有一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6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司掌握了大量的核心专业技术,并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全国大型项目建设中,对高端复杂项目形成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历年来,公司参与项目荣获国家、省市级优秀设计和科研进步奖位列行业前列,主持和参与编制了各类国家、行业及上海市规范、标准及获得知识产权名列行业前茅。今年来,公司主动开展建筑数字化和建筑“双碳”等新兴业务的技术研发与布局,在行业中取得了一定的示范效应。

(四)成熟的专项业务优势

公司依托技术、人才和组织方式优势,长期深耕超高层建筑、医疗康养建筑、机场交通建筑、轨交与立体城市(TOD)、体育建筑、公共文化建筑、数据中心建筑、历史保护建筑、城市景观、室内装饰、水务水利工程、城市更新等专项化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极强的市场竞争力。在水利、地下空间与岩土工程、乡村振兴与旅游、景观环境等领域,发挥专项化与集成化相结合的优势,形成了水利建筑集成、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滨水环境、水治理、土壤修复等极具特色的专项服务。

(五)集成的业务拓展方式

公司坚持“以工程设计咨询为核心,为城乡建设提供高品质、综合解决方案的集成供应商”的战略定位,围绕城乡建设领域,从建筑横向拓展基础设施领域,业务覆盖规划建筑、水利、市政交通、环境景观等领域,并积极拓展数字化、智慧建筑、绿色低碳等新兴业务,产业门类日益齐全,业务环节涵盖了投资、策划、规划、设计、建造、运维、改造与更新等全生命周期,在公司所从事的业务领域中,逐步构建起了独一无二的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90.55亿元,同比增长5.12%;归母净利润3.28亿元,同比增长88.42%。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第一年。我国经济不仅实现量的合理增长,而且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从行业发展趋势的宏观环境分析: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深化改革措施和力度不断加强;城市建设方式升级,城市更新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双碳”目标在一年间迅速从政策落实到了“施工图”,加速了行业的绿色转型;全面推进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和各项政策陆续出台。伴随宏观政策释放稳增长的积极信号,2021年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态势总体良好。但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不断收紧,相关市场经营风险也逐渐传导至上下游行业。同时,勘察设计的市场需求从增量为主转向存量为主已成为行业共识。在探索业务多元化的过程中,新业务对企业价值增长的贡献度尚未明朗,叠加世纪疫情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急剧变化等外部环境影响,勘察设计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也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综合政策与市场信息,在不确定性中梳理行业特征,勘察设计行业在以下三方面的转型发展格局已逐步明朗:

一、“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行业边界将逐渐打破

建设工程领域“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营商环境得以优化。全国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审批周期缩减近半,“证照分离”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深化。以上海“一网通办”等为代表的营商环境改革在多地积极开展试点,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此外,住建部针对勘察、设计、监理、建筑业企业的资质改革将在2022年继续推进,进一步放宽资质准入条件将是大势所趋,为勘察设计企业打破固有行业边界、发展集成创新业务和开拓“新赛道”提供更多市场空间。

二、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助力行业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

随着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在业务端BIM+数字化场景应用已经较为普及的基础上,勘察设计行业数字化转型进展速度较2020年有大幅提升,在数字化管理、服务、业务等方面,整体呈现加速发展趋势。随着勘察设计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认知水平逐步提升,尤其对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业务的认知程度进一步提升,通过数字化技术推动企业的生产服务方式转变和业务模式升级将助力工程建设组织模式的变革,特别是在建筑师负责制与全过程工程咨询同步推进的过程中,通过数字技术推动项目集成化管理,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的能力将得到更有效的支撑。

三、建筑业减碳工作刻不容缓,挑战与机遇并存

2021年是各行业制定并执行“双碳”目标的起步之年。从年初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10月中央层面多个“双碳”重磅文件集中发布,再到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22年“双碳”发展定调,“双碳”目标在一年间迅速从政策落实到了“施工图”。但受制于碳排放核查体系仍待健全、建材碳排放因子不明确、土木工程材料发展滞后、建筑拆除量大导致平均寿命不足等因素制约,建筑业已成为碳排放“大户”。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统计,2018年我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49.3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量比例达到51.3%。“双碳”目标的设定在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的同时,也将加速行业的绿色转型。在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过程中,勘察设计行业既要承担起引领绿色发展的社会责任,同时在标准制定、技术研究、工程应用、跨界集成等领域也正处于重要的市场机遇窗口期。

(二)公司发展战略

2022年,公司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外部环境,尤其是3月份以来上海市爆发的新一轮新冠疫情,将在短期内对公司业务承接和项目推进产生不利影响。面对新冠疫情的严峻态势,公司临危受命,积极投身上海疫情防控工作,承接包括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崇明花博会复兴馆、新国际博览中心、闵行体育馆等100多个抗疫应急改造项目,编制抗疫应急项目设计技术标准,践行国企的使命担当,为上海市防疫工作、上海人民的生命健康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公司将全面、准确、辩证地把握当前经济形势,密切关注外部形势变化,坚持“十四五”战略定位,坚持“一主三辅、一链两端、一核双轮”的发展策略,扩大建筑设计咨询业务优势的同时,积极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战略新兴三大类业务,不断延伸产业链,加强人才和科技储备,紧紧抓住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海“五个新城”建设热点,以及城市更新、数字化、“双碳”等发展机遇,加快各项工作推进节奏,提质增效、多措并举,化危为机,努力克服新冠疫情对公司造成的短期影响,确保完成全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公司董事会也将继续发挥“定战略、做决策、防风险”作用,以优化战略、科学决策、风险防控为重点,根据公司股权架构的变化,及时完善公司治理架构,建立健全公司治理制度,不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为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而努力。

(三)经营计划

2022年,公司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将保持战略定力,继续锚定“十四五”规划,通过“管理提升、存量提质、增量提速”的市场策略,主动跨前经营。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加强市场风险管控,进一步拓展实施“种树计划”,积极稳妥推进国内外市场开拓、品牌建设、创新业务培育和深化战略合作等各项市场经营工作。

1、立足上海本土,深入参与中心城区城市更新和五个新城建设。依托公司设计与咨询全产业链优势,积极响应上海市加快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战略,全面投入上海中心城区城市更新和五个新城建设,积极参与上海历史建筑风貌保护和城市精细化治理,拓展与战略客户的合作模式,持续深入推进上海本地市场开拓,提升公司在上海本地市场的核心竞争能级。

2、紧跟国家战略,积极拓展全国重要战略市场。持续聚焦雄安新区、临港自贸区、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等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密切关注重点区域的市场动态与宏观政策,通过渠道聚焦、资源聚焦、技术保障、人才投入和品牌建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营能力。

3、加强宏观分析,持续关注新兴业务培育,提升新兴业务的市场调研和市场规划工作,聚焦宏观政策研究与市场动态分析,依托公司科研和人才优势,重点关注传统业务的提质升级和国家政策导向的“双碳”技术、智慧建筑、城市更新、建筑工业化等创新领域,拓展新产品、新市场、进一步提升传统技术服务的附加值,探索创新业务的商业模式。

4、深入推进数据驱动的管理和业务创新。围绕“数据标准数据交互数据资源平台”的路径,进一步夯实集团的数据体系,构建数据驱动业务发展和企业决策的创新模式。加速推进数字孪生技术与城市新基建业务的深度融合,力争在上海五个新城和城市更新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做强生态,布局建筑大数据等前沿创新技术,实现"让建筑可阅读,愿城市有温度"的美好愿景。5、持续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建设。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加强集成服务能力建设,以区域设计总控业务为先导,结合政策导向积极推进公司在上海“五个新城”和城市更新等重要区域的规划和设计总控合作模式。同时依托公司的产业链和综合技术团队,积极开拓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6、统筹协调“一带一路”市场发展,提升国际化能力。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国家推动“一带一路”项目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持续常态化做好境外项目的统筹协调工作,推动在建项目交付和建设标准“走出去”,结合境外项目的相继竣工加强品牌宣传,对接协同创新合作机遇。

7、管理提质增效,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关注资质新规落地。优化组织结构,提升管理效能,加快推进市场管理数字化转型。持续关注客户满意度反馈,不断提高公司的客户服务水平,实现客户服务工作从重“结果”到重“过程”的工作重点转移。加强企业资质战略统筹管理,根据住建部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的最新政策,对接落实资质认定标准的最新要求,为核心主业和创新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宏观经济风险

新冠疫情和中美博弈等外部市场不确定性仍然存在。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传播和蔓延,通过人和物输入我国的风险也在逐渐增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防控压力和市场风险持续增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消费和投资增长势头减弱,供应链受阻,企业生产面临生产要素短缺,市场预期不稳。与宏观经济政策和基建投资紧密联系的房屋建筑领域,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挑战和新压力。

2、房地产市场风险

2020年以来,对房地产市场调控不断收紧,“三道红线”资产负债率要求、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两集中”供地等一系列监管机制相继出台,从资金来源到土地供给展开了全面调控。同时,债券市场上房地产企业债券违约现象也逐渐增多。在调控政策的影响下,2021年商品房新开工、销售等指标明显回落。未来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仍存在不确定性,若政策进一步收紧,将对公司未来市场的开拓以及资金的及时回收造成不利影响。

3、行业政策风险

2020年12月住建部发布《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在改革方案指引下,勘察、设计、监理、建筑业企业资质认定标准将逐步更新,预计新的资质标准将在2022年落地。由于目前尚未有正式颁布的操作细则,对公司现有资质的延续、升级和相关新业务市场开拓的影响尚无法判断。

4、市场经营风险

传统建设市场逐渐迈入存量时代,数字技术、绿色低碳等新场景和新赛道的市场开拓需要不断投入和试错。此外,行业整合力度进一步加剧,系统集成和服务要求明显提高,结合资质审批权限的下放,勘察设计行业资质获取门槛将进一步降低,行业边界将越来越模糊,跨行业、跨专业、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将对传统业务转型构成新的挑战,在新旧动能的转换过程中,强化品牌,构筑差异化,在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和集成能力的同时,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域客户的需求,都将构成公司在全国性的市场开拓和经营中需要面对的不确定因素。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同花顺
中国金融智库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投稿启示 - 法律声明 - 免责条款 - 隐私保护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http://www.zgjrzk.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2005133号
版权所有:中国金融智库 sitemap
中国金融智库法律顾问:海勤律师事务所 王勇 合伙人 律师
中国金融智库 电话:8610-56225227/28/29/30 传真:010-5101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