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固收:海外国债收益率普遍高于疫情前,中国债市难以“独善其身”

2022-06-07 11:41:43  来源: 新浪网  编辑:zgjrzk  

  本文来自:陈曦固收研究,作者:陈曦

  核心观点

  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逐渐收紧,各国债市收益率快速上行,截至2022年6月,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均已高于2020年疫情前的水平。

  但同期,中国债市与全球债市走势相对独立,债券收益率整体呈现底部震荡走势,并未大幅上行。

  我们认为,这主要与之前的中国通胀水平(CPI)低、央行货币政策“以我为主”、以及市场对宽货币存在预期等因素有关。

  展望下半年,中国债市“一枝独秀”的原因正在发生变化:

  (1)中国低水平的CPI难以维持,后续CPI大概率上行;

  (2)中国央行开始关注海外央行,中国债市也不应当无视海外债市;

  (3)货币市场利率低位难以持续,宽货币预期逐渐落空。

  我们认为,在全球国债收益率普遍高于疫情前的情况下,中国债市完全“独善其身”的难度较大,后续存在收益率补涨的可能。

  全球债券市场收益率普遍高于疫情前

  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受美联储taper以及加息预期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逐渐收紧,以对冲本币贬值、资本外流的压力。

  在全球加息潮的促进下,不断收紧的货币政策使得各国债市收益率普遍在2021年底开始出现快速上行,目前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10年国债收益率均已高于2020年疫情前的水平。

  表1:绝大多数国家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高于2020年疫情前(%)

  此前的中国债市走势相对独立

  2021年底以来,中国的债市走势相比全球债市相对独立,债券收益率整体呈现底部震荡走势,并未大幅上行。

  我们认为这主要与之前的中国通胀水平(CPI)低、央行的货币政策更注重“以我为主”、以及市场对宽货币存在预期等因素有关。

  首先,自2021年起,在全球高通胀的大背景下,中国的CPI一直处在较低水平。全国各国CPI普遍远超疫情前,基本都在3%以上,而中国CPI之前一直在2%以下。

  其次,2021年至2022年年初,央行货币政策更注重“以我为主”。基于我们提出的“太阳系法则”,央行看什么,什么就重要;央行不看什么,什么就不重要。2021年5月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三》讲当时的中国央行不看美联储,因此之前中债确实可以完全无视美债。

  再次,资金面过度宽松,市场存在宽货币预期。受当前国内经济面临的多重压力影响,市场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抱有较高的期待,2022年1月18日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要“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2022年3月16日金融委会议表示“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2022年4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表态“要适时灵活运用再贷款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这些信号均曾被解读为宽货币。2022年4月中旬以来的资金利率低位,进一步强化了债市的宽货币预期。

  中国债市收益率后续存在补涨的可能性

  我们认为,虽然此前中国债市收益率与其他国家债市完全独立,但未来中国债市继续“独善其身”的难度较大。随着前述因素变化,中国债券收益率后续存在补涨的可能。

  首先,潜在CPI上涨压力可能会推高债市收益率。中国较低的CPI水平难以维持,无论是目前高企的PPI、粮食价格压力、猪肉价格压力,还是稳增长下的需求上升可能,均指向CPI难以长期低于2%。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温和通胀,依然可能对债市产生明显影响。2022年年初至今,越南CPI仅仅从1.94%上行至2.64%,但是依然对债市收益率产生了明显影响,越南国债收益率仍然超过了疫情前。

  其次,央行政策开始关注发达国家经济体货币政策,这与2021年完全“以我为主”有所不同,外部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会上升。

  央行政策从“以我为主”向内外兼顾转变,边际上更多地考虑外部因素。我们不认为中国存在跟随海外收紧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但是完全无视海外央行和债市的局面难以持续。

  再次,资金面过度宽松、“宽货币”预期难以持续。

  按照历史规律,隔夜利率显著低于政策利率的持续时间通常为2个月,最长不超过3个月,因此在6月中旬或者最迟7月中旬,我们将看到资金利率回归正常。

  2月以来,政策利率(OMO、MLF)利率并未下调,但市场对宽货币仍有期待。我们认为6月继续落空概率很大,退一万步讲,即使有也是最后一次,宽货币预期难以持续。

  总结全文,在全球债市普遍高于疫情前的背景下,中国债市“一枝独秀”的原因正在发生变化:中国CPI下半年大概率明显上行;中国央行开始关注海外央行,中国债市也不应当无视海外债市;货币市场利率低位难以持续,“宽货币”预期大概率逐渐消散。

  5月23日我们发布报告《债市第三次卖出机会》,提示收益率越下越卖;5月31日我们发布报告《当前债市或处于降久期的窗口期》,提出“当前可能是2022年最后一次‘债市卖点’”,已经初步验证。

  展望后市,我们建议继续保持短久期,不宜低估经济复苏的强度。收益率越上越买风险很大,2022年十年国债收益率存在上行至3.0%以上的可能。

  风险提示:政策推进不及预期;国内疫情反复。


新浪网
中国金融智库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投稿启示 - 法律声明 - 免责条款 - 隐私保护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http://www.zgjrzk.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2005133号
版权所有:中国金融智库 sitemap
中国金融智库法律顾问:海勤律师事务所 王勇 合伙人 律师
中国金融智库 电话:8610-56225227/28/29/30 传真:010-5101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