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宏观经济运行实现“开门稳”

2022-05-13 08:47:30  来源: 和讯网  编辑:zgjrzk  

  作者|闫敏「国家信息中心」

  文章|《中国金融》2022年第9期

  今年年初以来,世界经济面临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流行、俄乌冲突悬而未决、主要国家货币政策收紧、全球通胀水平攀升、产业链循环不畅等多重挑战,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国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顶住压力、迎难而上,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第一季度经济增长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平稳开局。

  我国主要宏观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一是经济增长稳中有进。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增速高于上年第四季度0.8个百分点,在国内外多重压力冲击下仍运行在合理区间,并呈现不断扩张态势。尤其是工业生产平稳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高于上年第四季度2.6个百分点,多数行业呈现加快增长势头。其中,制造业占比进一步提升,达到28.9%,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实力增强,制造业大国的高质量发展基础持续夯实。二是就业收入平稳提高。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社会就业压力加大,及时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成为科学施策的重要方面。我国加快推进保就业政策落地见效,加强失业救济、岗位创造、信息推送、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不断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第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8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5%,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万元,实际增长5.1%,高于GDP增速。尽管3月疫情形势严峻导致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上升,但就业总体稳定的格局没有改变。三是物价水平稳步改善。消费领域价格和生产领域价格之间的“剪刀差”缩小。一方面,我国通胀形势和国际通胀高企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当前美国、欧盟等世界部分主要国家和地区通货膨胀水平创阶段性历史新高,但是我国国内市场商品和服务供给充足,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涨幅仅为1.1%。另一方面,我国积极采取保供稳价措施,PPI涨幅连续5个月回落,3月同比上涨8.3%,较上月收窄0.5个百分点。第一季度CPI和PPI之间的差距呈现缩小之势。四是国际收支稳健优化。我国外贸进出口延续增长势头,货物贸易出口增长13.4%,进口增长7.5%,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为3.8%,处于合理范畴内,同时,服务贸易逆差缩小,外汇储备稳定在3.2万亿美元左右,国际收支规模适中,结构更趋合理。

  今年年初以来,“稳增长”政策集中提前出台并落实。一是货币政策靠前发力。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三农领域信贷投放力度,支持种子、化肥等农资生产供应,以金融助力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推进春耕顺利进行;“专精特新”企业获得更多资金支持,部分金融机构推出“专精特新”企业服务方案,提高了相关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韧性;货币政策聚焦支持中小微企业和受疫情影响的脆弱群体,金融机构围绕接触型服务业、小微受困主体、货运物流、投资消费等重点支持领域,强化对重点消费、新市民和有效投资的金融服务,人民银行还进一步出台了支持实体经济的23条政策举措。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2021年12月以来,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降15个和5个基点。二是财政支出进度加快。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26.71万亿元、比上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第一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8.3%,增速加快且支出加速。专项债效能加速释放,使用范围适度扩大,根据财政部数据,3月底已发行新增专项债约1.25万亿元,占提前下达额度的86%,比上年同期增加1.23万亿元,专项债靠前发力确保了更多优质项目早发行、早使用、早见效,对于拉动有效投资和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4月1日开始,我国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预计今年留抵退税新政将为市场主体新增约1.5万亿元现金流,政策向小微企业、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倾斜,有利于提振市场主体发展信心,增加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资金供应。同时,我国在改革开放、微观政策、结构政策、区域政策、社会政策等方面均出台了强有力的举措,形成了各领域调控政策共同发力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良好局面。

  尽管我国经济增长受到多重压力制约,但是经济转型的步伐持续加快。供给侧方面,“制造强国”战略进一步落实,第一季度我国制造业占比继续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稳步实施,截至3月底,15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中,可监测的工业设备连接数量达到3072万台套、工业APP数量突破22.5万个,全国在建“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2400个。产业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显著高于工业整体水平,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均超过10%,新能源汽车、太阳能(000591)电池和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140.8%、24.3%和10.2%。需求侧方面,消费主导地位持续巩固,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9.4%,比上年同期提高18.7个百分点。升级类商品销售较快增长,文化办公用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0.6%、7.6%,网上销售增速快于整体消费增速。投资需求更加注重“补短板、强弱项”和“锻长板、增后劲”,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项目、重要能源基地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等方面投资成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抓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投资、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投资成为“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的重要方面,社会领域、生态环保、城镇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建设投资力度加大。转方式方面,单位GDP能耗继续下降,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2.3%,天然气、水核风光电等清洁能源消费所占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1~2月,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4%,绿色低碳产品较快增长,重点高耗能行业企业绿色化技术改造步伐加快。

  经济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今年年初以来,我国重点领域平稳健康运行。一是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全球粮食供应出现偏紧局面,国际粮价已上行至历史高位。我国粮食供需和价格与国际形势截然不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粮食生产已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在加快耕地保护、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发挥农业科技作用等相关政策的推动下,第一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种植业增长4.8%。目前各省市压实生产责任,春耕备耕平稳有序推进,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今年春播粮食意向种植面积9.4亿亩,比上年有所增加,截至4月19日全国已春播粮食面积1.99亿亩,完成21.2%,同比快1.3个百分点,南方早稻栽插过七成,东北水稻育秧已完成74.2%。国内粮食市场平稳运行,粮食安全基础扎实。二是能源保供取得成效。为保证能源供给平稳、供需匹配,我国积极实施调控政策,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等文件,完善煤炭产供储销体系,提升供需调节能力,保障产能合理充裕,强化市场预期管理。第一季度,煤油气电等主要能源产品产量持续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达到10.8亿吨,同比增长10.3%;原油产量同比增长4.4%,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6.6%;清洁能源发电同比增长8.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增长2.1个百分点。目前我国能源供应总体稳定,煤炭领域加快释放优质产能,油气增储上产力度加大,能源价格合理回落。三是房地产市场运行基本平稳。尽管房地产投资、销售指标有所回落,但市场走势基本处于正常运行区间。我国房地产市场经历20余年快速增长,当前进入价格平稳、增速放缓的成熟发展阶段。各地区持续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坚持“保交付、保民生、保稳定”,积极推动前期停建缓建的房地产项目复工复产,引导在建项目正常建设运转。第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0.7%,施工期在一年以上的房地产项目投资增长速度超过10%。尽管房地产销售有所下降,但销售总额仍然大于投资总额,房地产市场运行未出现大起大落。部分地区已适度放开限购限售、降低公积金使用门槛,疫情形势稳定后,住房需求将有所释放,房地产市场有望逐步趋稳。

  尽管我国经济运行实现平稳开局,但是国内外制约经济增长的压力仍然较大。国际方面,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大规模流行,美国、法国、意大利、韩国等国家新增病例居高不下,部分国家实施放开政策,人员流动加大病毒传染范围和概率,影响世界生产秩序,全球经济复苏前景暗淡;俄乌冲突悬而未决,全球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飙升,欧盟等局部地区经济复苏受阻,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全球航运、空运线路滞阻;美联储实施加息操作,全球货币政策将随之呈现调整,局部地区爆发债务风险概率加大,支持世界经济复苏的资金供给减少,部分新兴经济体资本大规模流出,人民币短期贬值幅度加大;世界部分主要国家通胀水平屡创新高,美国3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8.5%、创近40年新高,欧元区CPI上涨7.4%、再创历史新高,英国CPI上涨7%、创近30年新高,加之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大;新冠肺炎全球流行、地缘冲突持续发酵、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芯片等重要零部件供给不足,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不畅,我国制造业生产经营受到影响。国内方面,3月以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在大部分省份蔓延,经济数据呈现边际放缓,服务业生产、投资、消费等指标走弱,经济运行承压。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较为突出。除上海、吉林外,在疫情发生的江苏、辽宁、安徽等省部分城市实施静默管理,消费需求受到抑制,出口需求在基数偏高、海外市场需求收缩的影响下难以维持强劲增长;企业生产仍面临缺芯、缺柜、缺工等问题,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有待破解,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发生滞阻,供给领域短期存在区域、产品供应衔接困难现象;中小微企业经营压力加大,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应收账款回款慢、物流成本高,保持市场主体整体活力面临挑战。

  总体而言,我国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发展韧性强、要素支撑足、市场空间阔,具有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和基础,我国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和讯网

中国金融智库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投稿启示 - 法律声明 - 免责条款 - 隐私保护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http://www.zgjrzk.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2005133号
版权所有:中国金融智库 sitemap
中国金融智库法律顾问:海勤律师事务所 王勇 合伙人 律师
中国金融智库 电话:8610-56225227/28/29/30 传真:010-5101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