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清算银行:全球滞胀风险迫在眉睫

2022-06-27 14:56:35  来源: 网易网  编辑:zgjrzk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天姣 综合报道

国际清算银行(BIS)在当地时间6月26日发布的《2022年度经济》旗舰报告中称,全球经济正接近滑向一个高通胀的新时代。“与此同时,新通胀时代的威胁与经济增长前景减弱及金融脆弱性加剧同时出现,滞胀的风险迫在眉睫。”

“这种向高通胀环境的转变很少发生,但很难逆转。”BIS建议,各国央行需要及时果断地采取行动,恢复低而稳定的通胀,在这样做的时候,应该寻求将对经济活动的打击降到最低,从而保障金融稳定。“设计这样的‘软着陆’在历史上是困难的,当前的条件使其具有挑战性。”

其指出,前面有一条狭窄的道路。在设想经济紧张局势得到顺利解决的情景中,由于供应链瓶颈的缓解以及商品价格上涨的逆转,通胀压力会自发地缓解,从而减少了所需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规模,并缓解了相关的经济活动放缓的速度。该情况也被称为软着陆。

但BIS表示,结果可能没有那么好,最坏的情况是顽固的通胀压力促使更强的货币紧缩,这或会引发“滞胀的硬着陆”情形:更大的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包括经济衰退,以及金融压力。

BIS认为,全球经济可能正在到达一个临界点,超过这个临界点,通胀心理就会蔓延并根深蒂固。

“这将意味着一个重大的范式转变。”其补充,低通胀和高通胀机制截然不同,当通胀稳定在较低水平时,它主要反映的是特定行业或相对价格的变化,而不是更同步的价格变化。此外,它还表现出自我平衡的特性,由此往往只会对通胀留下暂时的影响。“而高通胀体制是低通胀体制的镜像,特别是,它们没有表现出自我平衡的特性,价格变化更加同步,通胀更像是经济主体行为的焦点,对其产生重大影响。”

BIS的分析显示,在高通胀环境下,食品或天然气等个别商品的价格变化对总体通胀的影响往往比通胀较低时更大、更持久。 在从低通胀体制向高通胀体制过渡期间,通胀压力往往会自我强化,因为单个价格变化开始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更大的影响。

“近期最重要的挑战是防止全球经济从低通胀体制转向高通胀体制。”报告称,在此过程中,政策制定者需要尽可能地限制经济成本,并维护金融稳定。然而,一些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经验一次又一次地表明,允许通胀根深蒂固的长期成本远远超过控制通胀的短期成本。

“央行的关键是在通胀变得根深蒂固之前迅速而果断地采取行动。”BIS 行长Agustín Carstens说,若出现上述情况,重新控制通胀的成本会更高,为家庭和企业保持稳定的长期利益超过了任何短期成本。

目前美国、欧元区、英国等多个经济体的通胀都处于数十年来的高点。2022年5月,美国CPI为8.6%,欧元区为8.1%,英国为9.1%。

而一年前,2021年5月,欧元区年度消费者价格(CPI)涨幅为2%,英国为2.1%。美国为5%。

全球各主要央行已开始迅速加息,以应对通胀飙升。美联储与英国央行等6月分别加息75个基点与25个基点,欧央行已明确预告,7月将加息25 个基点。

即便经济正有可能滑入“滞胀”陷阱,报告表明,由于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框架的改善,以及对能源的依赖减少,1970年代型的那种滞胀不太可能重演。此外,事实证明,在2021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经济增长具有韧性。

但其仍警告说,目前的金融脆弱性背景高债务和高估的资产价格可能会放大任何放缓。

金融体系的弹性特别将受到考验。BIS称,尽管银行业目前的财务状况与资本状况较以往要良好的多,但银行如今间接敞口更加不透明,而更重要的是,宏观经济前景是风险的主要来源。

BIS的程式化模拟表明,银行业潜在的信贷损失可能是重大的。根据历史数据,按照市场隐含的利率路径,银行的信贷损失将大致与发达经济体(AEs)的历史平均水平一致。此外,在利率上升更剧烈的情况下,它们会大幅上升。

报告表示,非银行金融中介行业(NBFI)的脆弱性更为明显,而它对于银行来说,代表着潜在的巨大而不透明的风险敞口。“2020年3月的金融市场动荡突显了这一点,隐性杠杆和流动性错配等结构性脆弱性在资产管理行业凸显出来。因此,央行等其他监管机构迫切需要在这一领域加倍监管努力。”

中长期看,BIS指出,政策制定者必须推进改革,以支持长期增长,并为更正常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设置奠定基础。

(统筹:马春园)

(作者:胡天姣 )


网易网
中国金融智库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投稿启示 - 法律声明 - 免责条款 - 隐私保护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http://www.zgjrzk.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2005133号
版权所有:中国金融智库 sitemap
中国金融智库法律顾问:海勤律师事务所 王勇 合伙人 律师
中国金融智库 电话:8610-56225227/28/29/30 传真:010-5101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