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前几天外媒纷纷报道中国最近几年增加粮食储备占全球60%,西方政客甚至一跳三尺高叫嚣着要中国必须“做出解释”,实在是可笑。中国合理合法通过自己耕种或履约购买的粮食放在家里,需要向谁解释?实际上,为了应对“国际局势发生剧烈变化”,为了应对“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国政府所做的比普通人所了解的更深更多。
一:“物联网”
早在六七年前中国政府就已经在开始并网“物联网”系统,所谓物联网系统就是全国的物流公司信息并入国家“物流信息联网系统”,由国家来负责储存利用这些全国的物流信息并确保这些信息的安全。有了“物联网”之后,在很多地区闲置已久的“供销社”系统也开始重新进行运转测试。
50后60后70后可能对供销社很熟悉,但生长在改革开放以后的80或90后可能并不熟悉,其实供销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发挥着重要的物资分配任务,即便在改革开放以后供销社也没有完全取消,因为关键时刻它还能派上非常重要的用场。
二:“电子粮票”
同时,国家除了“电子货币”之外还测试过全新的“电子粮票系统”,所谓“电子粮票”就是电子信息化时代的全国经济计划配给制度。
大家千万不要对“计划”两个字有应激反应,虽然的确当年中国在实行“计划经济”的时候生活并不富裕,老百姓物资短缺,但造成短缺的真正原因是当时西方对我们的全面封锁,以及苏式“全盘计划”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为“算力不足”等原因所导致的,换句话说只要算力足够,算法先进,在关键时刻“电子粮票系统”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