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焦点 | 3.1%!联合国下调2022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全球通胀率将升至6.7%,中国这些产业注意了……_手机新浪网

2022-05-20 16:41:42  来源: 新浪网  编辑:zgjrzk  

  5月18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2022年年中更新)》称,俄乌冲突影响了疫情下本已脆弱的全球经济复苏,在欧洲引发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推升了食品和大宗商品价格,加剧了全球通胀压力。

  在通胀压力不断上升的情况下,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将其在今年1月份发布的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4%的预测下调至3.1%。伴随着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预计2022年全球通胀率将升至6.7%,是2010年至2020年平均通胀率2.9%的2倍多。

  由于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尤其是大宗商品外采比例较高,其国际价格的上涨也会在客观上带来输入性的影响。

  联合国下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3.1%

  据联合国网站消息,当地时间5月18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2022年年中更新)》(以下简称“展望”),将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今年1月发布的4%大幅下调至3.1%。

  上述展望中称,此次下调经济增长预期主要是由于俄乌冲突导致全球粮食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加剧通胀压力,进一步阻碍了脆弱的经济复苏势头。

  从发达经济体的情况来看,根据预测,受俄罗斯能源供应影响最直接的欧盟今年经济增幅预计将仅为2.7%,远低于1月预测的3.9%;美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为2.6%和1.8%,与1月预测数据相比也大幅下调,主要原因是通胀水平居高不下,美联储货币紧缩政策较为激进以及俄乌冲突外溢影响。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前景也有所减弱,预计今年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将增长4.1%,低于2021年6.7%的增幅。

  上述展望还警告,考虑到俄乌冲突进一步加剧和新冠肺炎疫情出现新波动的可能性,当前3.1%的经济增长预期在未来仍然面临较大的下调风险。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俄乌冲突破坏了全球能源市场,扰乱了金融体系,并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脆弱性。“我们需要采取迅速果断的行动,通过取消出口限制、将盈余和储备分配给需要的人、解决粮食价格上涨问题以平息市场波动等,来确保粮食和能源在公开市场上稳定流动。”

  上述展望显示,欧洲和中亚地区受俄乌冲突溢出效应影响最大。例如,能源价格上涨对欧盟造成冲击。自俄乌冲突以来,欧美国家对俄罗斯多领域制裁持续升级。欧盟委员会5月4日提交了第六轮对俄罗斯制裁措施提案,其中包括今年年底前全面禁止进口俄罗斯石油。

  2020年,欧洲近四分之一的能源消耗来自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和天然气,限制俄能源进口很可能导致能源价格上涨和通胀压力。事实上,部分欧盟成员国已经受到严重影响,通胀率远高于欧盟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通胀压力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攀升。前述展望预测,受食品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2022年全球通胀水平将达到6.7%,为2010年至2020年间平均通胀率2.9%的两倍多。

  前述展望指出,通胀高企对贫困问题严重、收入增长缓慢、财政支持有限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影响较大。另外,美联储货币紧缩政策也将提高这些国家的借贷成本,加剧其融资缺口。

  为遏制40年来最严重通胀,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本月初宣布加息50个基点,创下2000年以来单次加息最大幅度。专家表示,美国步入加息周期,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本市场、本币汇率和货币政策带来愈加严峻的挑战,也使其面临更多金融风险。

  国内通胀风险源于国际

  追溯起来,国内通胀的风险来源于国际。“今年以来,全球新冠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供给瓶颈问题仍然存在,再加上受俄乌冲突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能源、粮食、矿产品价格一度快速冲高。受此影响,全球各大经济体均面临较大通胀压力。”对于全球通胀的情况,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先是做出了这样的概述。

  数据显示,今年4月美国CPI同比上涨8.3%,PPI上涨11%,其中食品、能源价格分别上涨9.4%、30.3%。欧元区CPI初值也同比上涨7.5%,涨幅高于3月份,继续创历史新高。

  至于国际通胀“高烧”不退成因则较为复杂。2020年3月,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带来的连锁反应,美国一系列“间接印钞”的超常规金融政策为全球埋下了通胀的祸根。今年2月,俄乌冲突暴发,因俄罗斯和乌克兰是石油、天然气、镍、铝等工业原材料及小麦、玉米等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地,双方冲突导致市场又增“黑天鹅”。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分析称,全球通胀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世界经济危机引起各大经济体纷纷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货币发行远远快于经济增长。货币超发以后,会出现溢出效应,由此引起通货膨胀。

  “从原理上看,货币有三个特性,其一是货币有指数效应,指的是每单位货币发出后在一年内数次周转,放大了价格上涨。其二是货币具有流动性特征,即只要有市场有商品,货币就会作为中介促进商品交易流动。其三货币有黏性,货币发出以后并不是平均流动,凡是附加值高的产品,吸附的货币就多。”马晓河表示,因此在三大特点作用下,货币发行越多,超经济增长越快,就会导致物价上涨越快。

  由于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尤其是大宗商品外采比例较高,其国际价格的上涨也会在客观上带来输入性的影响。

  马晓河表示,中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中国经济的一个特征就是大量进口两端的东西,一个是包括原材料在内的初级产品,比如铁矿石、石油、氧化铝、铜、大豆等;另一个是中高端的零部件、软件、芯片、特种原材料等。这两项加在一起份额就很高了,从而导致我国的进口和出口都直接受到商品国际价格的影响。

  不过孟玮提到,与国际高通胀相较,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中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精准把握宏观政策力度节奏,持续做好重要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今年以来,我国物价一直运行在总体合理区间,4月CPI同比上涨2.1%,PPI同比上涨8%,涨幅明显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应该讲一高一低,形成鲜明对比”。

  输入性通胀不可不防

  情况较好并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马晓河解释称,这种影响并不是平均的,而是通过进口涨价的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推动价格水平上涨。货币发出以后,会顺着产业链最终推动价格上扬。但通胀也有时滞,意味着价格顺着产业链传导也有一定的滞后性,从国内看一般是半年到10个月左右的时间。

  不过马晓河也提到,目前来讲,国内受到的输入性通胀对制造业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出口导向型产业。

  相对于国内,除了与国际大宗商品和供求关系紧张商品密切相关的消费品价格有明显影响外,由于国内大多数工业消费品供给都大于消费需求,这些商品价格很难持续上涨,因为有需求封顶,即需求有天花板,超过需求,国内价格就涨不上去,必须出口转向国际循环。

  至于如何应对输入型通胀,着力点就在于企业成本的下降,包括促使企业科技进步、加强管理创新、去库存以及国家层面的减税降费等,都可以应对价格上涨。

  对于未来,孟玮提到,将坚持综合施策、精准调控,全力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其中的一个重点便是以煤炭为“锚”做好能源保供稳价工作。通过完善煤炭产供储销体系、强化市场预期管理等措施,引导煤炭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通过稳煤价来稳电价,进而稳定整体用能成本。

  此外,还包括做好粮食保供稳价工作、做好矿产品保供稳价工作以及持续加强市场监管三个方面。具体而言,包括加大铁矿石等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加快矿产品基地建设,增强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同时,强化进出口调节,加大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输入性的通胀风险,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认为,要打好政策组合拳,其中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要管控住疫情。“最近我一直在强调一个观点,就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宽松相当于给经济注入润滑剂,但如果车子的链条断了,就意味着润滑油起不到作用了。”徐洪才说道。

  其次,政策仍要发力保供稳价,基础性原材料方面要扩大产能。此外还要保证供应链以及物流配送体系的畅通,进一步减少企业的成本。最后就是减税降费的定点帮扶,帮助大家恢复信心。

  来源:经济参考报、经济日报、北京商报、中国证券报


新浪网
中国金融智库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投稿启示 - 法律声明 - 免责条款 - 隐私保护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http://www.zgjrzk.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2005133号
版权所有:中国金融智库 sitemap
中国金融智库法律顾问:海勤律师事务所 王勇 合伙人 律师
中国金融智库 电话:8610-56225227/28/29/30 传真:010-5101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