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经济大盘,大家都在等的大招来了!

2022-05-29 16:04:24  来源: 网易网  编辑:zgjrzk  

  

◎智友学堂(ID:zhiyoucf88)

温水煮青蛙,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A股已经陆陆续续回涨了一个月。


股市的拐点来了吗?

这背后的经济脉络,其实更为复杂。

一方面,5月份接连不断地有托举经济的强力政策出台。

另一方面,上海疫情迎来拐点也确实给市场一些乐观的情绪。

但事实上,对于下半年的形势,远没有那么简单,普通人更不能掉以轻心。


周三(5月25日)下午,高层召开了一个高规格会议,传递的信号,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理财息息相关。

拨开云雾,我们看看这其中,和普通人息息相关的机会。

这次大会,主要说了什么?

一,通过退减税,出"3万亿"大招。

在一揽子措施中,明确提出,把今年退减税的规模提升至2.64万亿元,再加上缓缴特困行业社保费用3200亿元,总体刺激规模刚好接近3万亿元。

退减税,能拿到新的钱,保障经营;缓缴费用,能省下一大笔钱,降低成本。加在一起相当于给市场主体释放近3万亿的流动性啊,解决生存难题。

二,全力以赴放贷,解决信用问题。

为了在这个方面精准发力,政策方向一共有三个:

第一,金融机构全力以赴放贷!

第二,国家做担保,鼓励企业去做中长期融资。

第三,延迟还贷,用时间换空间。

三,今年稳增长的主要抓手,大基建是一揽子政策的重点。

23日的国常会,实际上明确提出了四大鼓励的基建方向:

水利工程;

交通设施;

老旧小区改造;

地下综合管廊。

第四大重点,是促消费仍然把重心放在刺激汽车销量和满足房地产需求上。

5月份,各省份已经陆续出台了不少扶持汽车的消费券支持政策,在楼市的扶持上更是不遗余力。

总体来说,提振经济的核心在基建,左臂右膀则希望有汽车和楼市带动。


这一重磅会议理解下来,归根结底是一点:基建很重要。

事实上,我们从一季度的经济数据也能看出端倪。

2022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8%。其中,消费增长3.3%,工业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3%。

其中很大一部分增量来自于基建。

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稳增长”逻辑。

这很大概率是今年增长破局的核心,也是我们重点研究的机会。

“稳增长”逻辑要怎么理解?简单来说,面对增速压力,要宽松支持。宽松到哪,支持政策到哪,哪就有机会。

事实上,资金早就在用脚投票,入场赚钱了。今年以来,“基建工程”板块远远甩开主流宽基指数“沪深300”。


去年年底,我们反复强调2022的投资基本围绕“稳增长”。

如果你在一季度初采取了动作,你的投资收益会比大多数人好看。

这套自上而下的分析框架,我们提过许多次,课程基本围绕这个分析框架展开。如果你还没学过,可以领取。

下面,我们继续讨论。


最新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的财富增长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过去二十年,咱们主要是以房贷为核心的增长体系。不管什么家庭,只要六个钱包拼命往房贷上怼,加杠杠,那就能变富。

这几年大家渐渐意识到,财富增长逻辑变了,而且变得很坚决。

一,我国老百姓存款变多了,是有记录以来最高的数值。

根据央行的最新数据,2022年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0.86万亿元,其中,居民存款新增7.8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了1.14万亿元,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二,疫情后,我国居民资产增长变慢,美国居民资产增长变快。

我国居民部门总(净)资产增速自2019年以来持续下行,而疫情冲击加剧了增速下行趋势;美国居民总资产增速则在疫情后大幅上行。

这分化的背后,有两层原因。

一方面,疫情后美国开始给老百姓发钱,老百姓收入、储蓄、投资都有所提高。

另一方面,是两国老百姓资产结构不同所导致。对比美国,我国的居民资产结构里还是很大一部分是房产。


根据中泰证券的统计,我国居民资产增速的下滑,主要是受房产影响,细拆结构会发现,金融资产的增速是上行的。


三,最近,大家也逐渐发生了态度的转变。

一个很有力的证据,是这次放松楼市,投资者的态度转变。以往经济增速有压力,房地产就会被托出来提振经济,所谓的夜壶功能。而这一次放宽楼市之后,却没有引来金三银四的交易旺季,这背后是投资者的心态转变。

大家也逐渐意识到了,想要寻求财富增长,资本市场是更有机会的地方。

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一方面要真真实实提高老百姓的收入,另一方面要在金融资产上有所发力了。

然而,这几年不少新股民、新基民经受了市场的毒打,也发现了,这一条财富增长路径,远没有以前买房那么简单。

想要真真实实在这条路径上赚到钱,不是钱到位就够了,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风险教育和对宏观经济的掌握。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从宏观到中观,我们应该怎么看现在的股市?为什么今天这边涨,明天那边涨?

因为当下的股市,只有存量资金在里面博弈。

资金是有属性的。就像我们前面说的,国家有国家宏观层面的转移,股市有股市内部中观层面的转移。

从宏观经济,到中观产业,到微观企业或者个体,大家要有一个自上而下的框架,而不是一股脑瞎猜。

短期看,行情像电风扇一样今天这边涨明天那边涨。

但今年从半年到一年的中期趋势来看,传统价值风格,可能还是表现要更稳一点,更抗跌一些。


这就是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也就是印钞对股市的影响

2021年,央行收水,市面上资金量少,利率高,利好中小盘。

2022年开始,降息,利率低,利好大盘。

这是我尽量简化的模型,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具体情况肯定是复杂得多。

而这些中观的研究,则有利于我们调整仓位比例。比如,在2021年,从性价比角度出发,我们建议多投中证500,少投沪深300。今年,则要反过来。

最后,我们再看今年年初至今,各个板块的涨跌,基本呼应上文逻辑:

因为各种因素,猛涨的煤炭;

抗跌的石油石化、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等。


一季度TOP20基金,也能看出公募基金的基本态度。不过目前二季度也已过半,我们或许能在二季报里看到基金经理有所转变的态度。


(数据来源:Choice,制图:智友学堂)

怎么抓住上面我所说的确定性机会?

建立起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最后落到投资决策,是一门学问,也是未来十年每家每户都应该学习的底层投资知识。

我简单说三个例子,你看看是不是这样?

案例一

为什么我们认为基建是2022年的机会?因为从开会次数来看,1月前后的6周时间,五大基建省份召开的相关会议次数一共有9次,大幅高于过去两轮基建上行的周期。

根据严九元老师多年的经验,读懂政策的办法核心是两个:比较法、窗口法。

如果能读懂政策,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很好的投资决策。

这些在我们的五天投资训练营里,有更详细的讲解,扫码领取。

案例二

大家疯狂批评的基金经理葛兰、张坤到底错在哪?我们为什么不能买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这里其实有选择基金的底层条件。

①单年度业绩 ②规模 ③回撤 ④夏普比率 ……

当一只基金的规模已经上百亿后,基金经理可以操作的空间就变小,可以选择的股票也变少。这也是为什么葛兰、张坤在基金规模变大后,变得如此被动。

如果你能基本掌握这些选择基金的条件,做简单的练习,相信你今年内不会再踩上第二次坑。

这些在我们的五天投资训练营里,有更详细的讲解,扫码领取。

案例三

都说投资要做长期,怎么判断一个行业是否有长期发展的潜力?

我们对比了中国+美国的数据,以及整个历史进程来评估资本市场的状况,总结了三个长牛行业,也许更适合不喜欢天天盯着市场、享受更舒适投资体验的你。

这些行业,长期投资是没有问题的,具体是哪些?我先透露其中一个,新能源,但新能源,短期波动很大,你能不能扛得住,这也是一个考验。

详细完整的讲解,在我们五天训练营的第五节课,有完整的讲解,扫码领取。

《基金实操训练营》这套课程,由智谷趋势创始人严九元主讲。这门课程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帮助学员快速把知识内化,付诸实践。5天的课程,解决入门新手最困惑的四大问题:

1、怎么选出潜力好基金?

2、人人都定投,怎么让我的定投收益提高?

3、2022行情动荡,怎么安稳度过还能赚取收益?

4、你现在的基金池,哪些基金该卖出,哪些基金能加仓?


经过多次迭代和优化,我可以和你保证,这是全网实操性极强的基金训练营!

本期训练营马上开营,一共5天时间,每天30分给自己一个逆袭的机会。

现在报名可享1元特价,快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课程吧!


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这个强大的团队。

你可能要问,为什么要选择智谷?

1、我们一直在努力做到优秀

曾入选人民日报、清华大学十大最具影响力财经新媒体;

2020年胡润最具影响力财经自媒体TOP10;

新榜中国财经自媒体TOP10;

……拿奖拿到手软


2、有全国领先的宏观经济、政策解读、趋势分析的智库团队。

2018年3月2日,我们提前20天发文预测毛衣战;

提前200天预测三四线城市房价会在2017年暴涨;

提前两年就预言香港经济地位的滑落;

有关重大事件分析的文章获得百万+、千万+阅读

创始人严九元,曾受邀到花旗银行、野村证券等知名银行和券商开设讲座。


个人决策最大的决定因素,就是宏观趋势。你看清了楼市的拐点趋势,弄懂了未来钱是贬值还是升值,比掌握一两个小技巧重要一万倍。

3、有成绩可验证。

我们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建立一套长期打败市场的方法。理财投资本质是一门实学,嘴炮和理论都是虚的,最终要用结果说话。

投资大师巴菲特曾经说过:在生意和投资上要想成功,你需要把自己和公司的利益绑定在一起。

我们持续观察、记录、思考,为的只是当我们的数百万读者不得不面对选择、经受试炼时,他们能够比同时代的人更加笃定,多一分自信。

我们由衷地希望,即使明天不那么好,朋友们也能活得没有负担,活出轻松和从容。

赶紧扫码报名

声明:基金研究、分析和基金组合服务不构成投资咨询或顾问服务,本账号发布的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作为买卖的依据。基金投资有风险,基金及基金组合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敬请认真阅读相关法律文件和风险揭示声明,基于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理性投资。


网易网
中国金融智库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投稿启示 - 法律声明 - 免责条款 - 隐私保护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http://www.zgjrzk.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2005133号
版权所有:中国金融智库 sitemap
中国金融智库法律顾问:海勤律师事务所 王勇 合伙人 律师
中国金融智库 电话:8610-56225227/28/29/30 传真:010-5101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