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核心观点集(2022年6月27日 7月3日)

2022-07-04 08:03:09  来源: 网易网  编辑:zgjrzk  


一、本周要点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二季度中国经济是否能实现正增长?

今年3月至5月,受奥密克戎疫情影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根据我们估算,如果二季度要实现当季实际GDP正增长,则6月对应GDP只需达到2%左右,从高频指标来看,6月经济增长情况应好于3月,因此,二季度“正增长”的难度应不大。下半年中国经济复苏或将经历“分层递进”的过程。第一层是,疫情冲击的恢复消费复苏、生产重启。第二层是,政策发力起效,带来新的需求增长点。第三层是,预期层面的好转,决定增长内生动能的启动,即消费进一步全局性增长、制造业投资企稳回升。下半年经济复苏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张力,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政策方向。一是,在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增长上,采取更加务实、有效的方式。二是,房地产政策松绑的“扩面”。包括更大程度地满足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需求;更多一线和强二线城市调整限购、限售、限贷规则;继续引导银行下调个人按揭贷款利率。三是,基建配套融资难题能否破解。

丁爽(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首席经济学家):预计全年预算收入缺口2.8万亿元,如何应对

今年前五个月,受疫情和减退税政策的影响,中国财政收入同比显著下降,而支出大幅增长,广义财政赤字超过历年同期水平。假设经济在下半年恢复,三、四季度同比增长5-6%,我们预计全年收入缺口还是会达到大约2.8万亿元。我们预测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零增长,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将下降20%,如果不想突破全年广义赤字目标,下半年将不得不限制财政支出规模,限制开支,这无疑将影响基建投资的速度,而基建投资是防止今年经济增长大幅低于官方目标的关键。如果不想限制开支,而是要维持预算所设定的支出规模,这将要求广义赤字占GDP的比重由预算的6.9%扩大至9.2%。政府可利用以前年度结余的资金填补部分缺口,同时增发政策债的可能性正在上升。

二、经济前瞻

赵伟(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哪些需求率先修复?

全国新增感染人数回落,多地核酸检测降频或暂停,投资需求边际改善。前端商品房销售持续提升,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较上周增长12.6%、已超过往同期水平,二线城市回升幅度最大、较上周增长23%,一线、三线城市分别回落4%、22%。全国快递物流恢复强度普遍提升,整车货运物流指数回升。长三角海域船舶数量回落、集装箱船周平均航行速度提升,上海港口集装箱船数量、容量回升。地铁客流量总体快速提升,出行恢复强度有所分化。餐饮、外卖恢复强度连续回升,线下消费场景修复暂缓。

殷剑锋(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后2020:滞胀时代来临

近期的全球通胀恐怕不是一个短期现象,因为前2020时代有助于降低通货膨胀、提高经济增长率的几个基本因素都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三个:第一,较高的资本回报率及其决定的较高的实际利率;第二,稳定的全球供应链;第三,美元实际价值的稳定。在一个即将来临、并且可能持续时间很长的滞胀时代,需要重新思考资产配置的逻辑。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情况下,未来全球的竞争就是人口的竞争。人口增长快、人口结构年轻的国家将会有着更高的资本回报率和潜在GDP增长率。在名义利率已经接近零,实际利率不断下降的情况下,经济恢复均衡的唯一办法就是要求通胀不断上升。事实上,在前2020时代,就一直存在一个没有引起注意的现象:相对价格效应,表现为几乎所有其他商品和服务相对于制造业产品的相对价格上涨。未来,延续20多年的制造业产品价格下跌趋势可能会逆转。同时,其他服务和商品的相对价格效应将不断强化,并最终演变为绝对价格效应通货膨胀。

伍戈(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忧通胀?忧增长?

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总需求已开始回落,但通胀不降反升。其中,美国通胀已达40年来最高,欧洲则创历史新高。“滞胀”现象背后反映的是供给冲击的影响。不过,从全球疫情和地缘政治的最新演绎趋势来看,供给冲击最严重的时期或已过去。从我国来看,今年以来价格因素对我国出口增速的贡献超过90%,数量因素在去年全球经济见顶后就已持续下行。为尽快打破“需求刺激-成本冲击”引致的恶性通胀循环,美欧央行“鹰派”加息势必提速加码。尽管这会加剧总需求下滑,但也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展望下半年,随着供给冲击逐步退去,需求走弱将重新主导全球经济,“胀”更多地向“滞”转化。受此影响,决定我国外贸的力量,将由前期高企的出口价格转向加速回落的外需数量,这会加大我国稳增长难度。尽管我国与海外周期有错位,却未必能独善其身。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游制造企业利润领衔修复

工业企业利润的累计同比增速继续下滑,5月单月同比增速跌幅收窄。5月工业企业利润的单月同比增速较上月回升2个百分点至-6.5%,利润增速的低位改善主要得益于工业生产的恢复,工业增加值较4月上行3.6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的毛利率也有小幅改善,PPI-PPIRM的增速差上行0.1个百分点。拆分来看,利润率的环比改善得益于财政政策助企纾困、货币政策降成本和人民币汇率贬值,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成本继续攀升的冲击。5月中游制造板块的修复较下游消费制造板块更强,或因中游制造板块的需求更多来源于国内投资和外需出口,二者在物流产业链约束减弱后的恢复力度较国内消费更强。

丁安华(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东瀛启示录:辨别资产负债表型衰退

一场由于泡沫破灭带来的资产负债表型衰退,在中国并不成立。但是,从人口结构看,中国正步日本的后尘。日本人口逐渐老化,日益偏离最佳的创业年龄窗口,也许是他们在此轮以移动互联、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为主的创新浪潮中被抛下的主要原因。首先,必须明确的是,从资产负债表型衰退的源起来看,中国与日本上世纪90年代的情况不同。我们从来没有出现过持续多年的股市泡沫,中国股市基本上是“牛短熊长”;其次,舆论经常讨论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可能带来的资产泡沫风险。不过,总体来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是健康的。今年出现的私人部门(企业和家庭)信贷需求收缩,我认为收入增长的预期转弱是根本的原因。预期悲观是因,资产价格走弱是果。这与日本的资产负债表型衰退正好相反。

赵伟(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能源通胀第二波

近期,在多重“利空”因素的打压下,油价由120美元/桶附近大幅回落至110美元/桶上下。短期油价调整,更多是情绪上的扰动;未来走势推演,仍需回归最核心的供需格局分析。供给端方面,无论是美国与沙特关系或俄乌局势,对油价影响或将相对有限。以史为鉴,货币金融环境的大幅收紧,也从来不是油价见顶的真正理由;供需矛盾,才是决定油价走势的真正推手。作为供需矛盾的结果,全球原油库存变化对油价走势具有非常高的解释力;眼下,全球原油库存仍处于去化趋势中。中性情景下,考虑到美国页岩油、OPEC成员国等增产幅度可能有限,全球3季度日均原油产量或将增加165万桶。考虑到需求改善,全球3季度原油日均供需缺口有望进一步扩大到150万桶,能源通胀第二波仍在途中。油价引领的通胀第二波下,美联储等将继续维持高强度的政策正常化,仍将阶段性扰动全球资产定价。紧货币的同时,财政“有心无力”,加大了本轮美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冬春之交或将是重要观察窗口。

邢自强(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如何实现更有力的经济复苏?

当前经济形势已经触底,很难重现2020年的V型反弹,却很可能呈现U型反弹趋势。如何实现更有力的复苏?第一,疫情防控措施与时俱进,平衡好经济复苏与防疫的关系要依靠内需来拉动经济,而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平衡好经济复苏与防疫之间的关系。第二,当前政策宽松力度依然不足。关于财政宽松的路径,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支持消费,二者都很重要,但对于市场主体来说,发放消费券的效果可能更直接。货币政策方面,考虑到中国是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通胀压力控制得当的国家,未来货币政策仍有继续发力的充足空间。第三,要进一步加大监管纠偏信号。过去两年多,监管框架经历了大刀阔斧的重置,市场主体当前的信心是比较脆弱的,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感。监管部门必须积极地进行纠偏,要提高房地产、互联网等领域的监管框架透明度与稳定性,对过去一些“运动式”监管加码的做法予以纠偏。短期来看,俄乌冲突爆发,叠加当前疫情对中国造成的经济不确定性,成为影响全球产业链布局的主要因素。长期来看,跨国企业也在对中国的增长机遇进行再评估。我们预测未来3~5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在4.5%左右,相比疫情前6.5%~7%的增速已经显著下滑。

赵伟(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景气回升,驱动转向需求

制造业景气重回扩张区间、产需继续改善,景气回升的行业需求改善较明显。主要行业中,有色冶炼、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冶炼、化学原料等上游行业,及通用设备等行业PMI回升,其余行业景气大多回落。景气回升的行业,新订单普遍回升,而黑色冶炼等行业生产有所下滑。大型企业PMI较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至50.2%,而中型和小型企业PMI均回升1.9百分点、中型企业PMI已回到扩张区间。非制造业PMI录得54.7%、较上月回升6.9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业PMI回升7.2个百分点至54.3%、创近一年来新高,服务业活动预期指数较上月回升5.8个百分点至61%、明显高于本轮疫情前。建筑业PMI录得56.6%、较上月回升4.4个百分点;其中,建筑业新订单和活动预期指数均连续2个月回升,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5%、较上月回升8.8个百分点。此外,房地产行业景气略有回升,对建筑业的拖累或进一步下降。

李宗光(华兴资本首席经济学家):供给堵点已打通,接下来看需求了

整体看,供应链的阻塞得以打通,生产迅速回升,线下服务业也在迅速回暖。6月制造业PMI为50.2%,较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重回扩张区间,整体已恢复至年初正常水平。供应链恢复较快,是6月份PMI扩张的重要因素。这说明之前受疫情而阻塞的供应链已经基本被打通,库存的持续回落也反映“生产-消费”的良性循环。服务业反弹亮眼。6月服务业PMI为54.3%,较上月大幅提升7.2个百分点。新订单的大幅反弹,一方面来自于供应链和制造业持续恢复,对交通运输等相关服务业的拉动;另一方面,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逐步优化,挤压的消费需求也集中释放,包括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餐饮、旅游等行业。中小企业景气度持续恢复,是经济活跃和信心修复的表现,对复苏势头的扩散意义重大。从PMI和非制造业PMI分项从业人员指数看,6月随着经济景气度提升,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就业均有改善。未来需要关注需求能否接力,这将决定本轮经济修复的成色和持续性。

罗志恒(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港澳经济发展报告2022:下一个25年,走向何方?

港澳经济高度发达, 2019年香港、澳门人均GDP分别达到37.7、64.2万港元(32.8、55.9万元人民币),是内地平均的4.7、8倍,澳门人均GDP位居世界第二,远高于台湾地区人均GDP。从产业结构看,港澳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九成。香港、澳门外贸依存度超高,本地产业呈“服务化”特征。港澳城市空间高度拥挤,背后原因是香港土地略少而生态用地比重极高,澳门则是土地面积极少。港澳城市基础设施体系较为完善,房价极高。港澳未来规划中,发展高端产业、改善社会民生是两大主题。港澳身处百年变局之中,正迎来六大切换:1、从分割市场切换为一体化市场。2、从去工业化切换到再工业化。3、从低技术产业切换到创新科技。4、从人口红利切换到人才红利。5、从高密度老城切换到规划新都会。6、从强调规模速度切换到强调安全发展。未来几年,既是香港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也是澳门推动变革创新和经济多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国内外形势变局中,香港和澳门要发展经济,也要处理好住房、就业等累积、遗留问题,改善民生,并化解各种风险。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二季度中国经济是否能实现正增长?

今年3月至5月,受奥密克戎疫情影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根据我们估算,如果二季度要实现当季实际GDP正增长,则6月对应GDP只需达到2%左右,从高频指标来看,6月经济增长情况应好于3月,因此,二季度“正增长”的难度应不大。下半年中国经济复苏或将经历“分层递进”的过程。第一层是,疫情冲击的恢复消费复苏、生产重启。第二层是,政策发力起效,带来新的需求增长点。第三层是,预期层面的好转,决定增长内生动能的启动,即消费进一步全局性增长、制造业投资企稳回升。下半年经济复苏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张力,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政策方向。一是,在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增长上,采取更加务实、有效的方式。二是,房地产政策松绑的“扩面”。包括更大程度地满足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需求;更多一线和强二线城市调整限购、限售、限贷规则;继续引导银行下调个人按揭贷款利率。三是,基建配套融资难题能否破解。

郭磊(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和海外PMI走势分化

“中国PMI向上、海外PMI向下”的结构主要和疫情对经济节奏的影响有关,4-5月疫情冲击下国内经济变为一轮“谷底-修复”过程,而同期海外库存周期触顶、经济放缓;除此之外,海外和国内亦处于政策周期分化期:欧美尽可能推动需求曲线左移,以抑制通胀;中国尽可能推动需求曲线右移,以稳定增长。制造业产需两端均有较快恢复。一个现象是,中型企业景气度改善最为明显,绝对景气度也最高,反映需求端好转、成本端下降的叠加影响。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是建筑业。建筑业PMI、新订单、预期指数均上升明显。

三、投资策略

邵宇(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闯关与突围“六维打分”体系半年报

宏观面:2022年中国内宏观经济最大的变化是开始步入新一轮周期的复苏阶段,但修复动能偏弱。相比历史上复苏的早期阶段,本次展现出六大新特征,也对应着六大结构性矛盾。这六个方面决定了本轮复苏将是一轮弱复苏,典型特征是“低斜率、弱振幅、缓复苏”。 中观面:截止到5月底,权益指数的前瞻预测净利润环比增速大多处于较低分位。下半年行业配置建议考虑新基建相关的投资机会,包括上游周期行业,以及成长板块中的公用事业和通信等短期机会。资金面:6月金融周期已由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流动性结构为“宽金融+紧信用+紧资金”。估值面:从估值和性价比角度看,A股具有较好的中长期配置价值。债券方面,对比估值压缩后的权益资产,债券资产吸引力有所下降。下半年,基于性价比极值位置的修复逻辑将进入后半程,推荐关注“稳增长”(新老基建)、必选消费和下半年业绩增长超预期板块。情绪面:A股情绪面得分由去年12月初的高点1.0分下降至今年3月底的-1.5分低位。价值和大盘风格情绪随边际改善,但得分仍处于负值区间。对于配置风格,现阶段推荐均衡配置以规避短期内难以预测的风格快速切换。政策面:政策大体上是逆周期。后疫情时代,对经济周期影响最突出的变量是新冠疫情及防疫政策严格程度。疫情扩散轨迹的错位和不同经济体防疫思路的差异导致经济和政策周期的冲突。

杨德龙(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新能源先涨消费后涨 抓住经济转型受益的两大方向

从经济转型的角度来看,最受益的是新能源和消费两大方向,而新能源受疫情影响较小,所以会率先反弹,随后消费有望接过新能源上涨的接力棒持续上涨。虽然消费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但是疫情影响是短期的,而消费是值得长期关注的品种,特别是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品牌消费品。

杨德龙(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消费板块如期崛起 与新能源联袂上涨

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已经超过了投资和出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今年以来受到疫情严格防控的影响,消费增速出现了明显下滑,很多月份甚至是负增长。现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消费可能会迎来恢复性增长,甚至爆发式增长的机会。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是大势所趋,通过用新能源汽车来替代传统燃油车,将会摆脱对于石油的过度依赖。目前我国已经在新能源在产业链上形成优势,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占到全球接近半壁江山,对于经济效益的拉动效果也非常明显。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将会带动锂电池、零部件、充电桩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这将是推动我国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方面。

胡伟俊(麦格理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从长周期看美国通胀与股市

今年以来,美国的通胀压力居高不下。5月的通胀数据再次创出40年来新高,迫使美联储加快紧缩的步伐,全球市场因此大幅动荡。美联储的紧缩,可能会导致美国经济在明年出现衰退。原因在于,货币政策的效果体现到实体经济上,通常有一年到一年半的滞后。表面看来,美国本轮通胀失控,在于疫情后出现的供需不平衡。需求在政策刺激下大幅扩张,而供应受疫情影响难以完全恢复。更深一层来看,在于美国的政策制定者选择了过去40年以来未有的货币政策实验。从长周期的视角来看,未来的通胀中枢很可能高于过去十年,甚至过去三十年。除了宏观政策之外,其他的一些结构因素也会对长期通胀产生影响。上述的宏观背景,将对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对于过去十年的输家,不论是新兴市场,旧经济,大宗商品还是价值股,都可以多加一些关注。”

四、货币经济政策

廖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新近宏观经济政策解读--基于半年来政府的四个重要会议

今年3月初”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释放的一个重要信息是,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正处于转向的重要时期。今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将经济增长速度“稳”在中高速水平,即在4-6%区间。相对于增长潜力,近几年来我国经济面临着三重的下行压力,而新冠疫情更大大加重了这三重压力。所以要求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而上,尽最大努力“稳”住经济增长,阻止经济增速不断下探。由提出“跨周期”调节也可以看出,此次宏观经济政策转向宽松不是短期、偶然和暂时性的,而是中长期、必然和持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宽松加码,总的要求是“稳健有效”,意味着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长远发展来看,“双创新”之一是科技创新,之二为组合创新。在我国,三大组合创新方兴正起,第一是城市群崛起,是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组合创新;第二是经济结构升级;第三是经济要素在自身结构上的组合创新。

丁爽(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首席经济学家):预计全年预算收入缺口2.8万亿元,如何应对

今年前五个月,受疫情和减退税政策的影响,中国财政收入同比显著下降,而支出大幅增长,广义财政赤字超过历年同期水平。假设经济在下半年恢复,三、四季度同比增长5-6%,我们预计全年收入缺口还是会达到大约2.8万亿元。我们预测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零增长,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将下降20%,如果不想突破全年广义赤字目标,下半年将不得不限制财政支出规模,限制开支,这无疑将影响基建投资的速度,而基建投资是防止今年经济增长大幅低于官方目标的关键。如果不想限制开支,而是要维持预算所设定的支出规模,这将要求广义赤字占GDP的比重由预算的6.9%扩大至9.2%。政府可利用以前年度结余的资金填补部分缺口,同时增发政策债的可能性正在上升。

赵伟(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土地财政低迷,对稳增长影响有多大?

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土地也是城投平台融资扩张的重要“帮手”。当前土地市场低迷,或加大地方财政收支压力,约束城投平台杠杆。考虑征地成本等因素,土地财政低迷对基建的直接拖累或弱于收入下滑。不同地区土地财政支出结构明显不同,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出让用于基建比例较高、而欠发达地区较低。同时,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市场景气相对较好,新增专项债额度向其倾斜,或使土地财政低迷对其基建拖累较低。土地财政承压下,各地陆续出台稳地产措施,三、四线城市稳地产更加积极。地产和土地财政结构差异,或使刺激地产带来土地财政收入改善相对有限。破解地方财政收入难题,当务之急或是加大转移支付、省统筹基建投资等。

经济新闻一览

国家发改委:加大配套政策支持力度 扎实推动存量资产盘活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有关工作的通知。各地发展改革部门在开展投融资合作对接工作时,应将盘活存量资产作为重点内容,积极推介有关项目。支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以及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参与盘活存量资产。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为回收资金投入的新项目提供融资支持。鼓励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盘活存量资产的有效措施,出台相关文件,推动本地区有关机构积极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盘活存量资产时应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鼓励民营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参与盘活国有存量资产,积极盘活自身存量资产,促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财联社)

国常会: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运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稳住经济大盘、稳就业保民生有效助力。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大重大项目融资支持,有利于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条件下发挥引导作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现扩投资、带就业、促消费综合效应。(财联社)

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施行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7月1日起施行。《规定》明确了经营者不得实施的七种典型价格欺诈行为,包括谎称商品和服务价格为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以低价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以高价进行结算;通过虚假折价、减价或者价格比较等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时,使用欺骗性、误导性的语言、文字、数字、图片或者视频等标示价格以及其他价格信息;无正当理由拒绝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价格承诺;不标示或者显著弱化标示对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不利的价格条件,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通过积分、礼券、兑换券、代金券等折抵价款时,拒不按约定折抵价款。(央视网)

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的通知》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应急管理部、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的通知》,首次在全国范围将剧本杀、密室逃脱等剧本娱乐经营场所新业态纳入管理。一是要求剧本娱乐经营场所使用的剧本脚本应当设置适龄提示,标明适龄范围;设置的场景不适宜未成年人的,应当在显著位置予以提示,并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二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明确除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外,剧本娱乐经营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剧本娱乐活动。(文旅之声)

央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资按市场化原则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资应把握以下原则:一是按市场化原则,依法合规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保本微利,投资规模要与项目收益相平衡。二是投资项目既要有较强的社会效益,也要有一定的经济可行性。三是只做财务投资行使相应股东权利,不参与项目实际建设运营。四是按照市场化原则确定退出方式。(金融时报)

国家医保局等四部门:对中小微企业实施阶段性缓缴职工医保单位缴费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医保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四部门近期联合印发《关于阶段性缓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缴费的通知》。《通知》明确,统筹基金累计结存可支付月数大于6个月的统筹地区,自2022年7月起,对中小微企业、以单位方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缓缴3个月职工医保单位缴费,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组织参照执行。(新浪财经)

五部门:加强新生消费群体消费取向研究 推进国潮品牌建设工信部等五部门发布《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 ,在数字化助力“创品牌”方面,将借力数字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借势数字化变革培育新锐精品,借助数字服务塑造区域品牌新优势。其中,品牌培育能力提升工程提出,挖掘中国文化、中国记忆、中华老字号等传统文化基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新生消费群体消费取向研究,创新消费场景,推进国潮品牌建设。依托跨境电商扩大品牌出海,开拓多元化市场。(新浪财经)

中国6月官方制造业PMI50.2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6月30日消息,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重回临界点以上,制造业恢复性扩张。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0.2%,比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中型企业PMI为51.3%,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重回临界点以上;小型企业PMI为48.6%,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仍低于临界点。(国家统计局网站)

外汇局:5月我国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同比增长14% 外汇局发布数据,2022年5月,我国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37570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货物贸易出口18662亿元,进口14640亿元,顺差4022亿元;服务贸易出口1880亿元,进口2388亿元,逆差508亿元。(证券时报e公司)

财政部:1-5月份全国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9.2% 近日,记者从财政部获悉,1-5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称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308831.3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中央企业175025.4亿元,同比增长11.2%;地方国有企业133805.9亿元,同比增长6.7%。受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及疫情因素影响,1-5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16310.7亿元,同比下降6.5%。其中中央企业12322.6亿元,同比增长0.4%;地方国有企业3988.1亿元,同比下降22.7%。1-5月,国有企业应交税费24703.4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中央企业17133.8亿元,同比增长11.7%;地方国有企业7569.6亿元,同比增长14.0%。(光明网)

前5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28.8万亿元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6月28日公布,1-5月份,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28.8万亿元,同比增长3.0%;当月增速止跌回升,由上月下降3.0%转为增长0.5%。(中国经济网)

市场监管总局:1-5月全国新设市场主体1151.4万户 在29号市场监管总局召开2022年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于军表示,今年以来新设市场主体数量保持基本平稳。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底,全国登记在册市场主体1.59亿户,比2021年底增长3.6%。其中企业5011.9万户、增长3.5%,个体工商户1.07亿户、增长3.7%,农民专业合作社222.7万户、增长0.4%。2022年1-5月,全国新设市场主体1151.4万户,同比增长0.8%。其中个体工商户805.7万户、增长3.8%。(光明网)

生猪养殖户进入盈利阶段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6月28日,据中国养猪网猪价系统监测显示,全国外三元均价为18.75元/公斤,猪价较昨日上涨0.54元/公斤,较上月上涨2.71元/公斤。业内人士称,年内猪价累计上涨幅度较大,猪粮比也大幅回升,猪肉收储也已结束,养殖户们已经进入全面盈利阶段。(上海证券报)

普京签署平行进口商品合法化法案 当地时间6月2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了有关商品平行进口合法化的法案。该法案由俄罗斯政府提出,旨在授权政府确定不适用专属权利保护条款的商品,法案签署后未经权利持有人许可而进口商品的俄罗斯公司可以不承担可能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俄国家杜马经济政策委员会也指出,这项法案在保障俄国内消费者的利益的同时,也将总体上促进制裁条件下俄罗斯经济的发展。今年5月初,俄罗斯工贸部公布了50多类适用于平行进口的商品清单,其中包括植物、药物、肥皂、武器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商品。(央视财经)

俄罗斯暂时限制大米出口 俄罗斯暂时限制氨基酸饲料出口 6月30日,俄罗斯农业部发布声明称,从2022年7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俄罗斯将暂时限制出口氨基酸饲料和大米。俄农业部表示,该决定目的为确保俄罗斯粮食安全,保证俄罗斯国内这些产品的价格稳定以及支持俄罗斯畜牧业和加工行业。(央视财经)

发改委:国际油价若超130美元国内油价暂不再上调为减轻下游用户和消费者负担,降低实体经济运行成本,经国务院同意,当国际油价超过每桶130美元调控上限后,国内成品油价格短期内(不超过两个月)不再上调,后续如国际油价高于每桶130美元调控上限的时间累计超过两个月,将提前明确有关政策措施。同时,为保护炼油企业生产积极性,保障成品油安全稳定供应,由中央财政对炼油企业给予阶段性价格补贴,补贴标准为调价周期内汽、柴油价格应调未调金额,符合条件的炼油企业均可按流程提出申请。(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信部:我国算力规模排名全球第二 在2022中国算力大会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介绍,当前我国算力总规模已超过140EFLOPS(每秒浮点运算次数),近五年年均增速超过30%,算力规模排名全球第二。截至2021年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520万标准机架,平均上架率超过55%。在用数据中心服务器规模1900万台,存储容量达到800EB(1EB=1024PB)。(央视财经)

最终修正数据显示美国今年第一季度经济萎缩1.6% 经济数据方面,美国商务部周三公布的最终修正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GDP按年率计算下降1.6%,较前值下调0.1个百分点。其中,今年第一季度美国个人消费支出按年率计算增长1.8%,较前值大幅下调1.3个百分点。这份数据印证了投资者对美联储激进加息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甚至是衰退的担忧,令股市承压。(央视财经)

2.88%!人民币全球外储占比续刷历史新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6月30日发布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在COFER中占比再度上升,续刷2016年第四季度IMF报告该数据以来的新高。一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由去年第四季度的2.79%升至2.88%,位居全球第五位。(中证网)

摩根大通将美国GDP预测下调至“危险地接近”衰退摩根大通将美国第二季折合年率GDP增速预估从2.5%下调至1%。本季度的预期增速也从2%降至1%。该行经济学家表示,在汽车产量增加和通胀放缓的推动下,今年最后三个月增速将微升至1.5%。“我们的预测危险地接近衰退,” 摩根大通首席美国经济学家Michael Feroli周五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但是,我们继续认为经济会扩张,部分原因是我们预计,即使在产品需求疲软的时期,雇主可能也不愿裁员。”(新浪财经)

支付机构牌照再迎大考!近八成主动递交续展申请,19家牌照被注销 近日,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公示信息(2022年6月第四批)。从续展结果来看,79家支付机构中,有52家完成续展工作,8家被中止续展,19家牌照被注销。值得注意的是,主动注销支付牌照的支付机构逐批次增多,大部分为预付卡公司。(新浪财经)

京东与腾讯控股续签三年战略合作协议 京东在港交所公告,公司已与腾讯控股重续战略合作协议,为期三年。腾讯将继续在其微信平台上向本公司提供显著的一级及二级访问入口以提供流量支持,且双方亦有意继续在通信、技术服务、营销及广告以及会员服务等多个领域合作。(财联社)

股债汇新闻一览

上交所:拓宽境外资金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渠道 上交所联合中国结算28日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境外机构投资者债券交易及登记结算业务实施细则》。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境外机构投资者应当委托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作为托管人,委托具有上交所会员资格的境内证券公司作为交易参与人参与债券交易,并按照中国结算相关规定开立证券账户,一个证券账户只能指定一家交易参与人。二是境外机构投资者可参与债券(包括可交换公司债券和可转换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债券借贷、以风险管理为目的的相关衍生产品、债券基金(含债券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的发行认购、交易或转让。三是境外机构投资者应当委托具有中国结算结算参与人资格的境内证券公司办理结算业务。四是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可以作为专业投资者中的机构投资者投资上交所债券市场。(证券时报)

上交所:进一步发挥资产证券化市场功能 支持企业盘活存量资产上交所发布关于进一步发挥资产证券化市场功能,支持企业盘活存量资产的通知。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社会保障基金和企业年金等养老基金、慈善基金等社会公益基金、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等投资企业盘活存量资产支持证券,本所将为投资者提供交易便利化服务。(财联社)

证监会:民企债券交易费用应免尽免 助力扎实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要求,证监会决定进一步降低交易所债券市场交易成本,对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交易费用应免尽免,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目前,交易所市场上市挂牌环节已暂免各类费用。此次,证监会指导沪深交易所、中国结算暂免收取债券交易经手费、结算费和民营企业债券发行人服务费。费用减免政策实施后,交易所市场各业务环节均不收取民营企业债券有关费用,预计年均减免金额达1.6亿元。下一步,证监会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完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凝聚各方合力,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积极作用。(证监会发布)

发行进度完成近99%!上半年新增专项债高达3.4万亿元 根据最新公开发债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规模约3.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约2.4万亿元。其中,6月份地方发行新增专项债约1.37万亿元,创近些年单月新高。多位财税专家表示,专项债加速发行,基本实现上半年完成发债目标,有利于尽快发挥专项债资金稳投资效果,进而发挥有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积极作用。(第一财经)

根据当地媒体统计,截至上周长期日本国库券(JGBs)的总市值达到1021.1万亿日元(约合50.56万亿人民币)。其中以票面价值计算,日本央行的持仓达到514.9万亿日元,对应的持仓占比为50.4%。(财联社)

分类市场观点20220620-0626

房地产

华泰证券: 季度先把握共振行情,再关注困境反转企业

>> 回首2020:“三道红线”后的15个预判大部分已兑现

我们深度报告《“三道红线”下房地产的15个预判》(2020/10/19)中提出了15个预判,其中10个预判已兑现。企业层面,融资结构及成本优化、拿地质量提升、规模导向战略的削弱、积极探索多元业务资产证券化、以及房企在融资、拿地、ROE等层面的分化均已兑现,行业层面,拿地及开发投资如期下行,核心城市房价依然相对刚性,估值层面,稳健房企如期拉大估值优势。未能兑现的预判主要源于市场下行幅度超预期,行业处于风险出清阶段,集中度、长线资金的关注、产业链话语权、新开工复苏等都尚需时日。

>>政策:因城施策、房贷利率加速改善,民企纾困势在必行

年初至今,地产销售、投资延续了去年下半年的低迷行情。二季度以来城市层面房地产政策放松大幅加码,城市能级和政策力度持续升级。展望下半年,不管是从销售下行的程度,还是开发投资、土地财政的滞后压力来看,我们认为调控政策仍有继续发力的空间,具体包括:

  

  • 1)放松政策进一步向一线城市的非核心区域蔓延;
  • 2)因城施策与生育、租赁等国家政策导向相结合;
  • 3)若有必要,限购、限贷政策可进一步提级加力。房贷利率在央行政策引导下加速下行。

融资层面,今年以来房企现金流继续承压,但去年末以来房地产融资政策利好频出,我们认为下半年民企的生存环境也有望相对改善。

>>2014年带来的启示:迎接政策和销售的共振

目前与上一轮市场基本面处于底部的2014年周期相比较,相同之处:销售与成交承压,政策全面转向。

  

  • 1)销售和投资都面临严重的困境,
  • 2)行业政策开始解除限制,
  • 3)房贷政策逐步宽松,
  • 4)融资政策处于宽松通道。

不同之处:

  

  • 1)政策定力更强,本轮基本面压力更大。介入时点上,延后1个季度,政策尺度上,地方政策相对有所保留。
  • 2)经济下滑压力和疫情影响下,购买力和预期或更加悲观。
  • 3)民营房企各方面影响远大于2014年周期。

参照2014年周期,政策全面启动到销售见底的时滞约2个季度。从2021H2的点点星光到2022Q2的星火燎原,政策宽松预期明确,叠加基数效应,我们预计政策与销售的共振在2022Q3出现。

>>2022H2及全年预判:销售触底回升,投资持续承压

房地产销售角度,与2021年末我们的预期相比较,2022H1市场低于我们预期。预期差主要在于:1、宏观经济以及疫情影响下需求修复迟缓;2、部分民企风险暴露后再投资积极性大幅下降,因此供需两端均有所收缩。我们将2022年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及销售额累计同比增速从同比-9%、-8%,分别下修至-15.5%和-19.7%。

投资方面,我们预判三季度基本面出现趋势性回升,土地购置费的趋势性回暖可能在四季度中后期,即重点22城市第三轮土拍阶段。我们将全年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由-10%下修至-21.3%,

综合以上预期,我们维持全年开发投资同比增速约-6.3%的判断。

中信证券:高信用公司的销售表现则显著超越市场平均水平,保利发展、华润置地、越秀地产、滨江集团等公司都在2022年6月实现了月度销售额的正增长。其中,保利地产上半年销售排名已经仅次于碧桂园,预计最晚明年公司可能登顶行业销冠。我们认为,2022年下半年起,不同公司之间的销售表现将进一步分化。这是因为,过去9个月各家拿地销售比差异极大,较少补充土地储备的公司可能面临可销售资源结构进一步恶化的局面。

销售分化,且预计未来分化会进一步加大。2022年6月,我们跟踪的18个开发企业销售同比下降27.2%,环比增长62.8%,1-6月累计销售同比下降40.6%,销售降幅持续收敛。6月单月来看,这18个开发商的表现略跑输行业,主要因为这其中不乏一些遭遇交付信任危机的企业,拖累整体。高信用公司的销售表现则显著超越市场平均水平,保利发展、华润置地、越秀地产、滨江集团等公司都在2022年6月实现了月度销售额的正增长。其中,保利地产上半年销售排名已经仅次于碧桂园,我们预计最晚明年公司可能登顶行业销冠。我们认为,2022年下半年起,不同公司之间的销售表现将进一步分化。这是因为,过去9个月各家拿地销售比差异极大,较少补充土地储备的公司可能面临可销售资源结构进一步恶化的局面。

投资热情低落,政策预计继续支持。销售虽然开始复苏,但复苏是结构性的,低信用公司销售复苏比较慢,这使得信用风险无法有效化解。即便尚未出险,中高信用公司的扩表也面临融资的难度,所以我们预计市场不会“一给阳光就灿烂”,土地市场仍可能维持在较低位置。2022年至今,300个城市土地出让合同总价仍同比大幅下降了54.8%。交付问题的妥善解决或需要较长时间。因此我们认为,各地会在不同维度持续放开政策。按揭贷款利率、限购政策、货币化安置(房票)、户籍政策等,都是重要的政策可选项。

因城施策行之有效,房价有望基本稳定。因城施策是否顺利实现,决定房地产产业链能否再一线城市房价基本稳定的背景之下实现明显复苏。我们认为,当前除按揭贷款之外的政策都可以下沉到区域,尤其是货币化安置政策完全是聚焦本地的,因此,确实有可能实现精准发力,销售复苏,且一线房价不出现大涨。2022年上半年,样本企业销售均价为15,698元/平米,与2021年同期的15,775元/平米基本持平,6月的销售均价则较2021年同期有5.1%的上涨。由于高线城市复苏快于低线城市,这里的均价上涨有结构性因素。

风险因素:地产行业信用风波尚未完全平息的风险;部分房地产企业被迫缩表的风险。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市场正在销售复苏的轨道之上,企业之间的分化将不断扩大。预计奉行长期主义、专业能力较强、信用被债权人信赖的公司,在市占率和盈利能力上都将趋势性上升。

债市

华泰证券: 下半年随着疫情缓解、稳增长政策落地,经济将步入小复苏象限,微观活力略恢复。叠加美联储加息缩表的外部环境,债市面临的基本面环境略有弱化。货币政策面临更多元目标,结构性政策再唱主角,资金面预计略有收敛。政策变数在财政,影响经济判断和债市供求关系,7月份将是重要的观察窗口。债市绝对收益率水平和相对性价比不占优,赔率不占优。我们判断下半年债市低波动将延续,十年期国债运行区间仍在2.65-3.0%之间,节奏三季度偏谨慎、四季度偏震荡,票息为主,推荐超长+超短哑铃型组合,杠杆缓降,转债择券好于利率波动和信用下沉。

宏观经济正在进入“小复苏”象限

今年换届是最大背景,中国重滞、美国重胀是两大主线,俄乌冲突、疫情冲击、美联储加息是三大扰动,“复杂”或“不确定性”是关键词。下半年疫情缓解、政策加力,经济复苏是方向。但相比于2020年,疫情长尾、地产和出口形势逆转、美联储加息制约国内政策空间等,预计是“小”复苏。基建投资或是亮点,而微观主体活力不足仍是核心问题,美欧衰退阴影也可能逐步浮现。预计三季度GDP环比和同比都有望回升,四季度仍存小幅放缓隐忧。通胀方面,下半年全球通胀会对中国政策刺激力度构成制约,关注点在从PPI转向CPI,猪周期上行等导致CPI可能迈上3%。

流动性与供求分析:适度收敛

下半年流动性的最大背景还是中美经济周期分化,在此背景下,狭义流动性将从宽松向中性收敛,宏观流动性仍将保持宽松,债券市场配置需求仍旺盛,而股市面临的流动性环境整体偏正面,关键是有没有赚钱效应。供给关键看财政,三季度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如果需要通过特别国债等补充财政缺口,叠加基本面因素,债市面临的压力更大。否则,虽然基本面进入小复苏阶段,叠加美联储加息缩表环境,但经济修复空间有限,债市供求关系有支撑,债市可能将延续窄幅波动格局,超长利率债可能受到保险等机构的青睐。

估值与情绪:居安需思危

我们在2019年提出债市进入低波动时代,在2022年年度展望中,我们进一步判断今年又将是低波动的一年。未来仍需关注打破僵局的触发剂,如美联储货币收紧超预期、疫情政策超预期调整等上行触发剂,以及疫情反复与美国衰退风险等下行触发剂。债券估值来看,主要看四个维度:一是利率水平处于历史低位,但有其合理性,与历史纵向比较意义不大;二是与股市相比,债市性价比仍不占优;三是中美利差对国内债市构成制约;四是与信贷等广谱利率相比,有合理性。总之单从估值看,债市赔率不占优,心态上需居安思危。

债券策略:吟啸且徐行

下半年债市面临的整体环境不及上半年,资金收敛、财政政策、中美利差是潜在风险点,但低波动格局难以打破。具体来看,2022年下半年不排除小幅变盘风险,但仍将是低波动时代的延续;节奏上,年中到三季度利率提防上行压力,四季度可能重新震荡;空间上,维持十年国债运行区间在2.65%-3.0%的判断。具体策略上,久期策略三季度偏防守,利率调整是机会,建议保持超长利率债+超短债哑铃型组合。杠杆逐步降低。信用策略坚持票息为王,信用下沉需谨慎。品种选择上建议继续关注金融次级债调整后的机会以及超长利率债。转债择券性价比好于利率波段和信用下沉。

中信证券:结合监管导向,预计下半年城投净融资继续下台阶,城投利差存在调整风险。与此同时,还需关注尾部城投债的展期概率。暗流涌动之下,建议重新审视城投债的安全资产边界。

近期城投政策信号,形乱而神不乱。2022年以来的城投政策,表面看比较困惑,实则有迹可循,具体把握“三个原则”和“一条支线”。原则一:隐性债务“控增量,化存量”。原则二:“中央不救助”。去年底的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今年的国办发20号文,都表达了这一态度。原则三:防范“处置风险的风险”。这决定了政策收紧过程中也会动态调整。除了以上原则,今年城投还面临一个支线任务“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严厉的隐债问责机制下,举债动力可能不足。对于债券监管部门而言,城投债审批依然较为严格,极力避免以债券方式新增隐性债务。综合来看,目前仍处于有保有压的严监管周期。

下半年城投债融资或将是“总量减少、结构优化”的执行思路。从今年“基建提前发力”的节奏来看,下半年的城投融资环境预计要弱于上半年。从债券终止审查的规模来看,由于批文有效期所产生的滞后性,下半年的城投发债难度也在提升。因此,我们预计下半年的城投债净融资规模较上半年而言,会有明显的下降。结构方面,愈发稀缺的发债资源或将被“优质主体”瓜分,但监管也会继续在不同省份之间进行再平衡,因此最终体现出来的融资结构将是省份集中度下降、发债平台层级提升。对于东部区县级平台来说,下半年再融资的难度或有抬升。

融资收缩与城投利差是“U”型关系。城投债融资收缩意味着什么?今年上半年的经验是“资产荒”,但假如城投债融资持续偏紧,下半年城投各融资渠道可能会迎来三重压力,这与此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经验可能产生背离。在融资资源日益稀缺的背景下,出于安全性、合规性的考虑,头部集中的现象也会愈发明显,因此,融资萎缩最快的必然是尾部平台,下半年尾部风险必须警惕。

下半年需要关注债券品种的展期概率。相比于非标、贷款,城投债券端显得异常稳健,不过暗流已在涌动。实际上,目前市场上已经发生过一些城投“类展期”事件。只要保障本金都能兑付,很难说城投债展期是一种违约行为。不过,为了避免发生类似永煤事件的市场冲击,城投债展期更有可能从行政层级低的私募债开始,采取置换债券的可能性比较大。

城投利差存在调整风险,安全资产的边界需重新审视。当前城投债利差保护并不充分,回顾历次城投债利差反弹,只有选择“安全资产”,才能避免大幅的利差调整。

股市

银河证券: A股市场面临的风险与机会:当前A股市场环境面临海外与国内双重风险压力与机遇。总结起来,外围有三点,国内有五点。外围:全球“类滞胀”压力加剧;地缘政治不确定性是全球滞胀风险的催化剂;大宗商品高位运行加剧通胀压力;国内:外围冲击导致国内通胀压力上升;警惕自然灾害频发(疫情+天气);警惕债券违约风险;警惕房地产泡沫风险;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

国内稳增长政策蓄势A股:4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全面研判,后期,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提出具体要求与实施措施,刺激经济效果显著,对A股市场起到了稳预期的作用。总体上,货币政策方面:降准降息等总量政策和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政策层出不穷,资金面持续宽松充裕。财政政策方面:更加积极刺激经济,稳预期、稳增长。

“全局”视角:今年以来,A股市场可分为两个阶段,4月27日之前,

A股市场全面下跌,之后,开始反弹,反弹过程中,A股三大子博弈:

大盘VS小盘;成长VS价值;散户(小额资金)VS机构&大户&中户;A股总体博弈:低估值+政策驱动VS经济环境(已开启边际修复)+行业内生因素(未来修复可期);全局预判:对于A股市场下半年行情,我们预判,谨慎乐观。在A股整体博弈中,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复工复产,宏观经济环境修复向好;行业与企业层面三季度经营状况将明显改善,业绩修复有望触底反弹,加之目前A股多数行业估值低位,以及政策不断落地,研判A股将持续震荡上行。4月27日反弹以来,小盘股反弹力度优于大盘股,成长股优于价值股,小额资金的流入优于(超)大(中)单资金流入,这与前期小盘股、成长股下探幅度更大有关。资金面以小额资金流入为主,主因是市场情绪仍保持敏感。目前,相对于大盘股、价值股,小盘股、成长股涨幅仍未到位。预判下半年,小盘股、成长股受市场情绪影响将继续发力,待基本面持续修复后,大盘蓝筹股、价值股或将迎来更好的机会。

“全局”考虑下的“一域”博弈:综合研判,结构性机会或继续占优,行业抉择仍将是下半年的主题。建议把握三条主线:

(1)周期投资机会:上游资源品(煤炭、石化、有色);

(2)稳中求进的主线:

农业板块(农产品、猪周期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消费(医药生物、食品饮料);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国产替代科技创新(软件、硬件、

半导体、精密仪器等);国防军工等;(3)稳增长与高景气并行:

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

广发证券: 6月份A股经历了经济回升、成本下降、货币宽松的完美组合,延续反弹,外围环境恶化下走出独立行情,但随着三季度到来,经济回升和货币政策都会在边际上有所减弱,建议配置思路从成长向价值偏移。

海外方面:美联储三个月内应该会继续用超常规的加息行为来平抑物价。1)美联储的双目标,充分就业基本完成目标,稳定物价已经迫在眉睫。2)就算不加息,美国经济大概率也会在2023年的上半年触顶回落,经济下滑是很难避免的。3)目前供应链中断可能不是通胀的主因,更多是货币财政和通胀预期等其他扰动因素。4)欧洲和北美的领导人希望能源价格在冬季前有比较明显的下跌以免支付高昂的采暖费用。

国内方面:6月份是股票市场最完美的时刻,经济回升、成本下降、货币宽松。1)经济环比回升:5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比4月收窄近3%的跌幅,环比的经济回升是比较明显的。2)成本下降:美联储的超常规的大幅加息,造成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减轻了成本压力。3)货币环境异常宽松:总量上社融数据恢复明显,同时实体经济还没有吸收,股票市场的狭义流动性特别充沛。


网易网

中国金融智库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投稿启示 - 法律声明 - 免责条款 - 隐私保护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http://www.zgjrzk.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2005133号
版权所有:中国金融智库 sitemap
中国金融智库法律顾问:海勤律师事务所 王勇 合伙人 律师
中国金融智库 电话:8610-56225227/28/29/30 传真:010-5101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