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离婚丧子,她却成为上海滩著名银行家,投资获利数百倍

2021-10-01 16:08:13  来源: 百度  编辑:zgjrzk  

  1926年春天,刚从德国回来的张幼仪带着长子阿欢(徐积锴)登上从北京驶往上海的火车,没想到,就在车厢里,她却听到对面的两个女人说起了自己的名字。

  当时,徐志摩与陆小曼即将结婚的消息铺天盖地登满了各地报纸的花边新闻头条,火车对座的女人议论说,徐志摩为了追求林徽因才离婚,可林徽因根本不要嫁他,而即使如此,徐志摩也不肯回头去与张幼仪破镜重圆,说明“这张幼仪一定长得很丑,而且思想非常落伍。”若不是又丑又蠢,徐志摩干嘛要离开她?

  张幼仪与儿子阿欢(徐积锴)

  五十多年后,张幼仪口述回忆录时,仍然记得当年火车上的这一幕,她感叹,直到那时候她才知道,在世人的眼中,离婚的罪魁祸首竟是被抛弃的自己。

  不过,留德四年后,张幼仪不再是从前那个什么都害怕的怯弱女子,她甚至拒绝了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罗家伦的求婚,要独闯上海滩,找回真正的自己。

  二十多年后,张幼仪离开上海时,已是著名实业家、银行家,其力挽狂澜平息女子银行挤兑潮的故事,还被写入了上海金融史。

  1、离婚后面对经济压力,张幼仪一心创业

  回上海后,张幼仪首先面对的是经济压力。

  她虽然生于上海宝山的巨富之家,但父母传统守旧,认为离婚是她自己的问题,因为女人只有在“失贞、善妒和没有好好侍奉公婆”的情况下才会被离婚,而娘家绝不是她的收容所。

  张幼仪在离上海有半个钟头路程的小镇租了房子,她拿着柏林裴斯塔洛齐学院幼儿教育专业的文凭,在东吴大学找到一个教德语的工作来维持生活。

  一天,她收到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托人捎来的信,要她前往上海旅馆,当面谈一谈。

  张幼仪带着8岁的儿子阿欢(徐积锴)来到旅馆后,只见徐家公婆都在房间,徐志摩则满脸紧张地站在一旁。

  张幼仪与刚出生的阿欢

  当着徐志摩的面,徐申如铁青着脸,询问张幼仪:“你们俩在海外签离婚书,家中长辈没有一个人知道,那是儿戏,不能算数。现在我问你,你真的要和徐志摩离婚,以后不回徐家了吗?”

  张幼仪看了徐志摩一眼,见他眼神里有恳求之意。

  从报纸花边新闻里,她知道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恋情发展得如火如荼,她不愿破坏他极力追求的幸福,而且,去年春天,她在柏林失去了年仅三岁的次子小彼得(徐德生),对徐志摩这个失责的父亲更是心灰意冷。

  徐志摩与张幼仪的次子小彼得

  因此张幼仪平静地回答道:“我与志摩已经离婚多年,这是不能改变的事实。”

  徐申如犹豫一下,又问道:“那你答应他娶陆小曼吗?如果你不答应,我就不让他们结婚。”

  徐志摩更紧张了,张幼仪却毫不犹豫地点头说道:“我答应。”

  听到这三个字,徐志摩兴奋万分,上前紧紧拥抱她,夸赞道:“你太伟大了!”由于他欣喜过度、动作幅度太大,竟连手上的翠玉戒指也飞到了窗户外面,后来怎么也没有找到,这是陆小曼和他的定情信物,婚礼前发生此事,让张幼仪觉得有几分不吉利。

  徐申如对张幼仪无家可回的处境颇感愧疚,答应给她一份离婚补偿,还说以后也会把家产分成三份,阿欢、徐志摩各拿一份,剩下一份给徐家父母养老,张幼仪明白,这是徐申如希望她守着儿子、不再嫁人,不过,她本来没有再婚打算。

  2、不计前嫌,借前夫热度,云裳公司闻名一时

  不久,张幼仪拿到徐申如支付的几千元离婚补偿金,她计划在上海建立一家幼稚园纪念小彼得,在德国,她学的是幼儿教育专业,可以派上用场。

  而一件意外的事情让她改变了主意,1927年,张幼仪母亲突然去世,兄弟姐妹十二人都从外地赶回来奔丧,丧礼上全家要穿素服,她八弟张禹九带来一个叫阿梅的南翔裁缝,给每个人量体裁衣,做出的衣服格外合体。

  阿梅虽是乡下裁缝,却很心灵手巧,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欧洲最流行的立体剪裁法,不管是杂志照片还是百货公司橱窗里的衣服,阿梅只要看几眼就能做出来。不久前,张幼仪从欧洲留学回来的七弟张景秋、八弟张禹九从阿梅那里订做了一批新洋服,穿出去后,人们赞不绝口,觉得比百货公司卖的西装要更合身、更有个性。

  徐志摩与张幼仪

  张幼仪灵机一动,当时,上海中产家庭买时髦衣服都是直接去百货公司买舶来货,往往不太符合自己的身材特点,也不完全符合自己的审美趣味,如果阿梅的手艺能用来量身定做时装,可以大大改变国人的穿衣习惯。

  不过,张幼仪深知上海人洋气、时尚、讲究,如果直接用土裁缝阿梅的名气,很难招徕顾客。

  她想起了徐志摩夫妇,他们俩已是名人,婚恋新闻这两年被全国报纸传得沸沸扬扬,比电影明星还有热度。而陆小曼是胡适所说的“北平一道不得不看的风景”,作为时尚达人,她的衣品一向受人称道,时装照片常出现在京沪杂志封面,广告价值很高。

  徐志摩再婚后,张幼仪并没和他翻脸绝交,还多次带阿欢去硖石镇看望祖父母,走动频繁,与陆小曼也关系融洽。

  1927年,徐志摩定居上海,与张幼仪住得不远,张幼仪劝说徐志摩入股她的云裳公司,她知道徐志摩朋友多,又托他请一帮文化名人来当小股东。

  徐志摩虽不是好丈夫,却是个热情、随和、爱给朋友帮忙的人。

  他不但为云裳公司筹股之事到处奔走,还说动好友江小鹣来当艺术总监。江小鹣是上海滩的著名雕塑家,在虹桥路有一家极壮观的雕塑工作室,专门在各大城市给名人树立几米高的纪念雕像,为给徐志摩面子,江小鹣欣然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服装公司挂名当总监,这让云裳公司显得非常有专业背景。

  为了帮云裳公司扩大影响,徐志摩把自己许多上海名人朋友拉来入股,戏剧家宋春舫和主笔《申报自由谈》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家周瘦鹃均是小股东之一,这些人常有文章见诸报纸,云裳公司也就借他们的笔进行了免费宣传。

  开业当天,张幼仪力邀徐志摩与陆小曼夫妇参加典礼。

  她在德国学习几年,而德国的教育与她严谨、理性的性格颇为合拍,如今,她只想闯出一番自己的事业,并不挂怀这些情感纠葛,一切以生意为重。

  陆小曼来上海后,以女性演旦戏的京剧表演名震一时,风头甚至超过了当时被称为“南斗星”的上海名媛唐瑛,倘若她能出席开业仪式,会很有轰动效应。

  陆小曼与唐瑛在云裳公司开业仪式上

  冰雪聪明的陆小曼很理解张幼仪的想法,云裳开业时,她不但自己来了,还带来好友唐瑛,二人均盛装打扮,在店门前迎宾,引来无数记者。

  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新闻报纸《晶报》和时尚杂志《上海画报》第二天先后登出了“南唐北陆”二位名媛在云裳公司开业典礼上的照片,并鼓吹云裳公司是最适合上海时髦太太小姐的品牌,这让云裳一炮而红。

  紧接着,上海各大报纸还就“云裳公司”展开了一场论战,常刊登陆小曼、唐瑛照片的《上海画报》连续发表张丹翁的诗作,称:“天下之美人,见说江南萃。江南之美人,独数云裳最。” 极力吹捧云裳公司代表了上海中产的主流品味。

  而对手报纸《金刚钻》、《福尔摩斯》则一个劲痛斥小姐太太们在云裳公司订做一件衣服花费数十百元,穷奢极欲。

  吵了几个月,这场“云裳”之争草草结束、不了了之,云裳公司的名气却打响了,它以高端路线和中西合璧风格成了上海中产太太们的首选衣铺。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办婚礼,就曾在云裳公司订制衣服。

  当然,这也有张幼仪四哥张嘉的原因,张嘉当时是上海最有名的银行家之一,蒋介石为拉拢素未谋面的他,曾主动到张母的丧礼上叩头行礼,有这层关系,张幼仪也就借万众瞩目的蒋宋联姻给云裳打了一次广告。

  张幼仪做生意的手段颇为灵活,虽然云裳公司一开始定位是订制衣服,但为了能够量产和节省成本,她渐渐也卖成衣。

  云裳的门店里常展示一些考究的旗袍样品,有顾客看上后,就配合其品位、身材来修改绣花、钮扣、珠饰、袖子等细节,既快又好。

  虽然云裳公司办得很成功,但不久后,张幼仪还是跳槽去了银行。

  3、独木撑大厦,一纸担保书平息女子银行挤兑潮

  来上海后,张幼仪一直没有自己的房子,带儿子寄住在四哥张嘉家的豪宅。

  张嘉身份不凡,后来人称“中国现代银行之父”,一度担任蒋介石的理财高手,他毕业于日本庆应大学经济系,当时是中国银行副总裁,住在海格路范园。

  范园是上海最顶级的住宅区,名字的意思是“模范式花园洋房”,每栋房子5百多平方,设计各具特色,小区内有占地25亩的私家花园,小桥流水、亭台楼榭,仿佛一处世外桃源,这里的住户全是数一数二的上海银行家,平常人很难进入这个圈子。

  张幼仪住在哥哥家,耳濡目染,有机会见到不少银行家。

  她原本对金融一窍不通,开办云裳公司后,为看懂账本,恶补了很多财务知识,很快精通了业务。有一次,上海银行请她帮忙做信托监督人,一向严谨、认真的张幼仪把各种账目、文件整理得井井有条,她擅长财务管理的口碑从此传了出去。

  离范园不远有一家很有特点的商业银行,叫上海女子银行,开办不久,张嘉是挂名董事。

  上海女子银行

  其创办者陈光甫和总裁严叔和十分欣赏张幼仪的一丝不苟,见她既懂财务又当过公司总经理,精于投资理财,就力邀张幼仪到女子银行做事。

  1933年,张幼仪关闭了云裳公司,到女子银行当副总裁,一当就是13年。

  30年代的上海滩,充满了战乱和变数,也充满商机,大大小小银行很多,营销花样层出不穷,女子银行打的招牌是“帮助女性经济独立”,鼓励女性到社会上谋生自立,张幼仪就是一个好榜样。

  来女子银行任职后,张幼仪让人把她的办公桌摆在银行大厅的最后头,这样,她就可以对银行内的情形一览无余。

  她还定下规矩,每周要举办一次行务集会,例会上,张幼仪必然会拿出自己的工作计划,从具体业务、银行制度到人事管理方方面面进行具体的规范和建议。

  留德四年给她的工作和生活留下了明显的痕迹,每天早上九点整,张幼仪必然会出现在办公桌前,分秒不差,后来,她的几十位女员工也都养成了准时的习惯,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员工,张幼仪还委托各大名校推荐学生来当练习生,并在允中女子中学开设了银行速成班。

  她每天都在大厅办公桌前批阅各种信件、公文、账簿,背影挺拔,十分敬业,给员工和顾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刚进入银行业,张幼仪就碰上了30年代初席卷中国城乡的白银风潮,当时,美国为了把中国也拉入美元体系,通过了《白银法案》,在全世界收购白银,这让银本位的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金融恐慌,江浙沪一带很多钱庄、银行倒闭了。

  张幼仪只能到处奔走,向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借钱来度过难关,一来有她四哥张嘉的帮助,二来她很有生意人脑筋,拆兑手法灵活,及时挽救了濒于倒闭的女子银行,1935年初,白银风潮过后,女子银行建立了很好的口碑。

  上海不少女职工发薪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工资存到女子银行,还有很多中产太太把首饰、黄金和私房钱寄存在银行里。

  为了不辜负这些顾客的信任,张幼仪想方设法、到处找投资机会,好给客户们带来理想的回报。

  她娘家、婆家都是生意人,自幼薰陶得眼光不错,像前公公徐申如那样,张幼仪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实行了资产分散配置。

  她投资了永安纱厂、闸北水电公司、中国内衣公司、世界书局、商务印书馆等实业,还买了一些地皮和房产用于出租,堪称那个时代的天使投资人,也是上海滩屈指可数的女银行家。

  由于女子银行的投资回报收益高、信用好,后来,很多男人也到女子银行来存钱,中西女塾等各大女校也指定女子银行作为固定代收学费的银行,并在校内设有女子银行的储蓄分处,供师生存钱,令女子银行成为上海滩一道独特的风景。

  1937年,炮火连天中,不少中小银行关门,位于南京路的上海女子银行再次发生了挤兑潮,张幼仪托人借钱,可此时她的四哥张嘉已经不当中国银行总经理了,而各大银行都已停止营业、关门内迁,不得已,她只能拿女子银行的地产、实业到处做抵押贷款。

  中年张幼仪

  一天,职员们慌慌张张地来请教张副总裁,柜台里已经没钱了,偏偏有个大客户要来提一笔四千元的款子,怎么办?

  张幼仪亲自前去迎接客户,来提款的是她平时熟识的一位男客户,张幼仪常代他放些信托款子,彼此还算客气。

  这两天,由于账上完全没钱了,张幼仪将女子银行办公楼的房契拿到一家大银行做抵押,用作现金周转,由于战事,房产暴跌,房契只押了四千元,如果今天如数支付给这位大客户,那不但会因账上没钱而造成挤兑风潮,还会失去办公场所,女子银行只能关门倒闭。

  张幼仪陪着笑脸,提出以自己的信用做担保,要求这位大客户推迟半年提款,利息格外从优。

  客户打量她半天,才点了点头道:“是你张幼仪告诉我,你担保这笔钱,那我相信你。我不相信别人的话,可是你讲的话,我相信。”

  她感激得几乎落泪,从此把这张担保书带在身边,日夜不离,还一再嘱咐家人,如果她被炮弹炸死了,这张担保书千万要用她的私房钱兑现,直到半年后,四千元本利如期兑付,张幼仪才喘了一口气。

  靠了她的苦撑,女子银行在风雨飘摇中维持了下来,直到50年代,仍是上海女人们常去保管首饰、存款的地方。

  4、买染料获利百倍,为徐志摩父亲买宅养老

  1937年底,海宁沦陷,徐家的产业全都没了,徐申如年近七旬,老无所依,前来上海投奔前儿媳和长孙。

  战乱让张幼仪再次陷入了经济困境,她除了要养活一家老小三口,要为刚考上大学的儿子付学费,还要支付陆小曼的生活费。

  张幼仪、徐积锴(阿欢)与徐申如

  徐志摩去世后,徐申如答应每月给陆小曼三百元生活费,如今,徐家的纱厂、钱庄、老宅全被日寇飞机炸毁,徐申如囊空如洗,陆小曼也得靠张幼仪来赡养。

  张幼仪对缺钱的生活有一种巨大的恐惧,在德国时,她依靠徐申如每月寄来相当二百美元的生活费租房度日,小彼得从周岁之后就开始营养不良、常常生病,医生发现他小肠里有寄生虫,卡在肠子和皮肤之间,要手术才能取出,而这个高难度手术只有一家瑞士医院能做,费用昂贵。

  张幼仪无计可施,多次写信给徐申如,想讨到一笔款子带小彼得去瑞士动手术。

  让她失望的是,不知道公婆是手头紧张还是反对在外国医院动手术,这笔手术费始终没有寄来,直到小彼得在三岁差一个月因肠炎去世。

  从那时起,张幼仪就立志靠自己赚钱,由自己来决定生活。或许是祖先们遗传给了她一些经商天赋,她开办云裳公司、帮女子银行投资,获利都很丰厚,已是名满上海的女实业家、女银行家。

  如今风云突变,全家在上海靠她一人养活,家中开支巨大、薪水极其有限,她便动脑筋观察经济环境,想方设法要赚点外快。

  随着战局吃紧,铁路、轮船运输中断,上海市面上发生了囤积潮,其他人大多囤粮食和日用品,张幼仪却用大部分积蓄买了染料,战事加剧后,染料价格短短时间就涨了一百多倍,她及时抛出了所有库存,不久上海掀起了证券热,她凭借多年的金融眼光,又在股市里大有斩获,实现了财务自由。

  而此时,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租界里的有钱人也纷纷逃难,范园的房价一落千丈,张幼仪就买入范园20号,有了自己的住所。

  范园

  从投资染料、炒股到买房,短短五年,张幼仪令资产增值数百倍,对时局、投资节奏的把握极为精准,不愧为一位资深的银行家。

  她带着徐申如和阿欢,一家三代三口人搬进去。独自支撑着家,张幼仪却从不叫苦抱怨,从银行下班回来后,看见一老一小在饭桌前笑谈晏晏、祖孙情深,她心底便觉一片温暖,徐志摩不在了,徐家还在这里。

  手头宽裕后,张幼仪不再整天忙着挣钱,而是张罗起给儿子找媳妇。

  阿欢已经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张幼仪亲自把关,为他选中一位叫张粹文的大家闺秀为妻。

  张粹文相貌生得很美、身材亭亭玉立,喜欢服装设计,张幼仪得知后,鼓励她把兴趣变成事业,还请来多位家庭教师,教张粹文学习四门外语,方便儿媳妇将来去美国、法国等时尚之都学习服装设计。

  徐积锴与张粹文

  这是她当年的一个心结,张幼仪14岁就被四哥包办订下了婚事,虽经极力争取,婆家和娘家也只答应她在苏州中学再多读一年书,15岁时,张幼仪退学嫁给徐志摩,这也让她后来因没有文化受尽徐志摩嘲笑。

  1946年,徐申如病重去世,灵柩被送到硖石镇祖坟,安葬在徐志摩和小彼得身边。他临终前,阿欢和张粹文已生下了四个子女,让他尽情享受了当曾祖父的幸福,毫无遗憾地与世长辞。

  1947年春天,阿欢申请到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硕士,张粹文也申请了一家艺术学院读服装设计,夫妻俩一起去了美国。

  很多年后,当张幼仪来到纽约,看到张粹文设计的衣服在世界级百货公司展出,深感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

  5、53岁再婚,拿多年积蓄为徐志摩出文集

  1967年初春,蒙蒙细雨中,张幼仪和再婚的丈夫苏纪之撑伞走在伦敦郊外的剑桥城。

  古老的小镇上到处可见巴洛克式建筑,康河在镇里绕了个巨大的弧度,曲折穿城而去,河上遍布小桥,看起来有些中国江南水乡的韵味。

  就在访问英国期间,台湾著名文史杂志《传记文学》上突然接连登出了好几篇关于她的文章。

  陆小曼堂弟的朋友、一位叫容天圻的画家,拿出陆小曼在云裳时装公司开业那天拍的照片为证,写文投稿,认为云裳公司的创办者应当是精通时尚、热爱时装的陆小曼,而不可能是毫无衣品的张幼仪。

  新月派代表人物梁实秋、刘英士纷纷发表回忆文章,为张幼仪鸣不平,梁实秋断然说道:“云裳公司根本与陆小曼无关,那是志摩的前夫人张幼仪创设主持的。”

  刘英士更是详细描述了张幼仪1927年创办云裳公司的始末,指责陆小曼故意攀附张幼仪的事业、迷惑世人视线。

  他在文章里愤愤不平地说道:“云裳公司自始至终可以说是张二小姐一个人的事业,其他一群朋友只是借此机会来表现一番(如江小鹣),或帮忙助兴(如张三小姐或老七老八),或出风头(如若干交际花)。”

  陆小曼已经在1965年去世,张幼仪不想搅入无谓的口舌之争,这是对亡人的不尊重。

  云裳公司,徐志摩出力不小,还有一些股份,云裳公司能在短时间内走红,也有陆小曼的影响力号召,陆小曼此举不完全算是攀附,从另一个角度看,那是陆小曼对一生坚毅独立的张幼仪深藏内心的敬仰。

  论才情,陆小曼并不比张幼仪差,她少的是那份不肯依赖男人、敢靠自己力量闯荡的勇气和胆识。

  回忆往事,张幼仪庆幸自己及时与徐志摩分开,不然的话,时间久了,圈养久了,她就会失去飞翔的勇气。

  如今,她已经老了,唯一想做的事是原谅和宽恕。

  本不打算再婚的张幼仪在香港遇见了温文尔雅的苏纪之医生,苏纪之是她离婚后第三个求婚的男人,前两个是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罗家伦和民盟领导人罗隆基,与那两个求婚者相比,开着一间小诊所、有四个孩子的苏纪之显得非常平凡,但她还是接受了苏纪之的求婚,认识的人都说,苏纪之的神气与徐志摩有几分相像。

  康桥依旧、人事已非,乘车来到沙士顿小镇,在当年与徐志摩住过的小屋门外徘徊片刻,张幼仪不由得心生感慨,鬓发半白的她,竟也有过那么年轻的时候。

  她握住苏纪之的手,道:“纪之,我有个请求,是多年的心愿……我想联系梁实秋,帮志摩出一部文集,你不要误会吧?”

  夫妻十几载,苏纪之第一次听她跟自己提条件,他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不会误会,这对子孙是很重要的事,我们尽力去做。我们这些年开诊所的积蓄,应该足够你为他出版文集了。”

  张幼仪充满感激地看了丈夫一眼,他的了解和信任,是他们能相濡以沫多年的原因。很多人说,她对钱看得重,只有他知道,她努力赚钱是为了能实现自己的信念和梦想。

  6、晚年感谢徐志摩离婚成全了她,墓碑不留半个徐字

  苏纪之去世后,张幼仪去纽约投奔阿欢。阿欢为她在家里布置了一个房间,她不肯住,坚持在不远的皇后区找了间公寓独住,她老了,仍样样事情亲力亲为,生怕打扰人。

  三个孙女一个孙子都漂亮活泼,很有灵气的模样,被精通服装设计的妈妈打扮得格外醒目,他们都喜欢这个说话不多、做事麻利稳当的祖母,常围在她身边叽叽喳喳。

  张幼仪与孙辈

  阿欢读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的硕士,又拿了纽约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的博士,做了多年土木工程师,与妻子一起抚养四个儿女,在外兢兢业业,在家极尽父职,是徐申如最想要看到的那种儿孙模样,徐申如在儿子身上的失望,却在孙子身上得到了补偿。

  每天,张幼仪分秒不差地7点半起床,做45分钟体操,早餐是一碗麦片粥或者一颗煮了两分半钟的鸡蛋,然后看报、走亲戚,上公寓提供的各种课程,周末去打一次麻将,这种极度自律的生活让她过得平静而健康。

  阿欢的客厅里挂着一张徐志摩的全身照片,孙子们都知道那是祖父,中国很有名的诗人,他在他们心里成为了传说。

  徐志摩

  空闲的时候,她与儿子一起整理徐志摩生前的信件和日记,阿欢跑了很多美国大学图书馆,找来几十年前的《新月》旧刊和《晨报副刊》文章,影印后寄到台湾梁实秋那里,最终由《传记文学》社出版了《徐志摩全集》。

  她庆幸活着时完成了这件事,不然时间久了,志摩那些诗和文章都湮没不闻,白白浪费了他用整个青春吟唱出的爱与激情。

  他是蝶蛱、是夜莺、是云中鹤,飞舞于诗歌的云端,浅吟低唱,为世间添了几许诗情的浪漫;她是蜜蜂、是蚂蚁、是耕田牛,踏足于坚实的大地,充实奔忙,为亲友担负了诸多生活的重压。

  两样人品,难以互相欣赏,更不适合厮守终生,命运实在弄人。

  她曾想勉强自己安于贤妻的角色,是徐志摩为这场婚姻解了锁,让她试探出了自己生命的韧度。

  八十岁后,侄孙女张邦梅来采访这段往事,她总是说:“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

  甩落时代和家庭为她定下的主妇角色,个性坚毅的张幼仪半生行遍江湖,既曾一手创办时装公司,也曾叱咤上海金融圈,无论走到哪里,都以她不凡的胆色和能力闯出了一片天地。

  就如梁实秋在回忆文章中所说:“她朴实而干练,凡认识她的人没有不敬重她的,没有不祝福她的,她没写过文章,她没做过宣传,她没有说过怨怼的话,她沉默地坚强地度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

  1988年,张幼仪去世后,按她的遗嘱,石碑上只刻着“苏张幼仪”四个字,这是她彻底断绝的心意。

  走出那场婚姻后,她从没有回过头,才活成了自己最想要的模样,有了属于自己的荣耀与梦想。


百度
中国金融智库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投稿启示 - 法律声明 - 免责条款 - 隐私保护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http://www.zgjrzk.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2005133号
版权所有:中国金融智库 sitemap
中国金融智库法律顾问:海勤律师事务所 王勇 合伙人 律师
中国金融智库 电话:8610-56225227/28/29/30 传真:010-51017316